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冀教版.docx
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冀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冀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为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通过探究加法与减法的不进位和不退位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了基本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这些知识为学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数学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区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
-在多位数相加或相减时,容易出错,特别是个位和十位的进位或退位处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三位数的加法或减法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实物和图片,讲解三位数加法与减法的原理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验法: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加法与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示计算过程,直观展示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
2.教学软件应用:借助数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加法与减法练习,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3.教学板书: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示计算步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如超市购物,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标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计算两件商品的总价,应该怎么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位数加法的方法,并提问:“如果商品的价格是三位数,我们应该如何计算总价?”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简要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三位数加法的不进位情况:
-展示三位数加法的算式,强调不进位的条件。
-通过实物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展示个位、十位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操作,练习个位、十位不进位的加法。
2.讲解三位数加法的进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进位的条件,展示进位加法的算式。
-通过实物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展示个位、十位进位的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操作,练习个位、十位进位的加法。
3.讲解三位数减法的不退位情况:
-展示三位数减法的算式,强调不退位的条件。
-通过实物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展示个位、十位不退位的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操作,练习个位、十位不退位的减法。
4.讲解三位数减法的退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退位的条件,展示退位减法的算式。
-通过实物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展示个位、十位退位的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操作,练习个位、十位退位的减法。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课堂讨论: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三位数加法与减法中,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进位或退位?”
2.提问学生:“如何判断三位数加法或减法中个位、十位的进位或退位?”
3.提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三位数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提问:“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4.学生展示计算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3.教师总结:“提高计算能力,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方法,还需要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