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智能感知 3 智能提醒》说课稿-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上册.docx
《第二单元智能感知3智能提醒》说课稿-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智能感知3智能提醒》说课稿-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二单元智能感知3智能提醒》,选自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上册教材。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提醒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通过学习智能提醒功能,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升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智能提醒功能,学生将提升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锻炼计算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以及学会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和创新。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如打开软件、浏览网页、使用文字处理等。然而,在智能感知和智能提醒这一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有一定了解,但对智能感知和智能提醒的具体功能和应用场景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但面对复杂的应用时,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缺乏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此外,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行为习惯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操作不规范等。
这些学情分析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第二单元智能感知3智能提醒》的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智能提醒应用的演示视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实验器材:根据课程需要,准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确保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提醒的事情吗?”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智能提醒功能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已知的提醒工具,如闹钟、备忘录等,引出智能提醒的概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智能提醒的功能、设置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智能提醒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智能提醒的作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智能提醒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智能设备,尝试设置智能提醒功能,并分享设置过程和心得。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练习。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智能提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智能提醒,提高生活品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利用智能提醒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智能设备,设置一个实用的智能提醒,并记录使用感受。
教学过程详细如下:
1.导入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提醒的事情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提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闹钟提醒起床、备忘录提醒购物等。
-教师引出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更加智能的提醒方式——智能提醒。”
2.新课呈现
-教师讲解智能提醒的功能、设置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展示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智能提醒应用案例,如日程提醒、闹钟、备忘录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智能提醒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
3.巩固练习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