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11.1.1 几种常见的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11.1.1几种常见的盐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11.1.1几种常见的盐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11.1.1几种常见的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盐的性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盐类物质。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过量使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基础化学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具体到盐这一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需要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课堂纪律。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基础:学生对盐类物质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对后续学习内容如化肥的讲解产生困难。
2.实验操作: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合作意识,影响小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4.环保意识:学生对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可能导致环保意识培养不到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化肥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
4.通过问题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台、试管、滴管、烧杯、玻璃棒、天平、滤纸、化肥样品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视频、实验操作步骤说明、盐类物质的性质介绍等。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盐类物质?它们有什么用途?
2.学生回答:食盐、糖、洗衣粉等。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盐这一类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讲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2.老师举例:如食盐(NaCl)、硫酸铜(CuSO4)、碳酸钠(Na2CO3)等。
3.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盐类物质有什么性质吗?
4.学生回答:如溶解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5.老师讲解: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这些性质。
三、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取少量食盐、硫酸铜、碳酸钠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2.学生观察:食盐、硫酸铜、碳酸钠均能溶解于水。
3.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盐类物质溶解于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4.学生回答:可能生成新的物质。
5.老师讲解:溶解后,盐类物质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和碱。
6.老师演示:取少量食盐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7.学生观察: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8.老师讲解:这说明食盐溶液呈碱性,因为食盐溶解后生成了氢氧化钠(NaOH)。
9.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盐类物质具有氧化还原性吗?
10.学生回答:如硫酸铜、硝酸银等。
11.老师讲解:氧化还原性是指盐类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接受或提供电子,从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2.老师演示:取少量硫酸铜溶液,加入锌片,观察反应现象。
13.学生观察:锌片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14.老师讲解:这说明硫酸铜具有氧化性,锌具有还原性,它们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四、巩固练习
1.老师提问:同学们,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a.所有盐类物质都能溶解于水。(×)
b.盐类物质溶解于水后,都会生成酸和碱。(×)
c.盐类物质具有氧化还原性。(√)
2.学生回答: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