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2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元素周期律 说课
一 .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
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 ‘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
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 .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 “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
取的优良品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 . 教学方法:
1 方法:诱思探究法 ──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
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 具 : 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 :试管、 酒精灯、 胶头滴管、 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 酚酞试液、 1 mol / L 盐酸、 1 mol /L AlCl3 溶液、 3 mol/ L 硫酸、 6 mol / L NaOH 溶液、培养皿
三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
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
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
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
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
‘联系性
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 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 -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
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
考 .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 A 组 钠、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 B 组 镁、铝与盐酸的反应 镁 铝 6mol/L 盐酸 学生做实验。
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 NaMgAl 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 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 5-8 的分析, 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 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