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申报书: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研究.docx

发布:2025-04-02约4.71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名称: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也为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温床。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讨论中,成员的观点往往会趋于极端,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但对于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尚显不足。

2、选题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网络暴力、极端行为等。因此,深入研究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校园和谐及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3、研究价值

本研究旨在揭示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同时,通过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此外,本研究还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网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对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揭示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特别是那些经常参与网络讨论、易受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他们的网络行为数据、价值观变化情况及对群体极化现象的认知和态度。

3、研究内容

(1)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分析:梳理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意见极端化、情绪激化等,并分析其特点。

(2)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网络群体极化如何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

(3)大学生对网络群体极化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大学生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及应对策略。

(4)应对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策略: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现状分析—影响探究—策略提出”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了解网络群体极化的现状及特点;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大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规模调查,收集他们的网络行为数据、价值观变化情况及对群体极化现象的认知和态度。

(3)深度访谈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动机、价值观变化过程及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看法。

(4)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

3、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从网络群体极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应对策略创新: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

1、研究基础

本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网络文化研究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团队成员曾参与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团队还拥有丰富的调查资源和研究工具,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保障条件

(1)资金保障:本研究将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数据保障: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第一手数据,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技术保障: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和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第1-2个月):组建研究团队,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调查阶段(第3-5个月):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对收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