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货币均衡》-课件设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概述 一、概述 1.涵义: 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简单的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对等,是浅层次的均衡;二是总供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总供求大致相当的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是深层次的货币均衡。 理论上货币均衡实现时,总需求、总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对应的物价水平与利率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一、概述 2.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 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标志 ①物价稳定; ②利率稳定 4.实现条件 ①健全的利率机制 ②发达的金融市场 ③央行或货币当局必须有足够的调控手段 ④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⑤生产部门结构基本合理 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5.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①AS决定MD。但同等的AS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MD。 ②MD引出MS,但不是等量的。 ③MS成为AD的载体,同等的MS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AD。 ④AD的偏大偏小,对AS产生巨大的影响。 ⑤AD的偏大偏小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来调节,但单纯控制AD难以实现均衡的目标。 二、货币失衡 1.表现(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和通缩的状态) ①Md>Ms ②Md<Ms 2.调节手段 ①供应型调节 ②需求型调节 ③混合性调节 ④逆向型调节 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1.货币中性: 合理预期学派卢卡斯提出 认为当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引起货币量变动后,公众会立即形成合理预期并确定预期价格,进而根据预期价格相应调整工资和价格水平,使实际工资不变,就业量、实际收入也不发生变化。(隐含意图?) 2.货币非中性: 央行变动货币供应量后,就业量、实际产量等实际变量都会相应变动。 3.凯恩斯学派观点: 4.货币学派观点: 5.一般观点: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 第三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IS—LM—BP模型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