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4.2 水的净化》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4.2水的净化》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针对九年级化学上册《4.2水的净化》内容,以“认识水的净化方法”为主线,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设计思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操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学会节约用水。提升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水的净化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基本方法;
②掌握不同净化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水净化问题。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原理的微观机制;
②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用水净化、废水处理等。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铁架台、沉淀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网络上的水净化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是如何净化的吗?”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为水的净化过程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水的净化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如自来水厂的处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互动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沉淀、过滤、吸附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用水净化方案,并尝试实施。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水的净化方法及其重要性。
-提出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措施。
-布置课后思考题:“如果你所在的社区面临水污染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水质?”
-要求学生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思考。
6.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7.课后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污水处理厂,实地了解水净化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净化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水处理技术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水处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适合学生深入了解水净化的专业知识。
-《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这本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化学与环境》:这本期刊收录了与化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的文章,包括水污染的化学原理、水处理新技术等,适合对化学和环境科学有兴趣的学生。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家庭用水过滤系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当地的水质状况,分析污染源,并提出相应的净化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的新闻和报道,了解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
-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污染与水资源保护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传播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植树节、水资源保护宣传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论坛等,让学生拓展学习范围,了解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安排学生参观水处理厂或环保设施,实地观察水处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