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2.1 空气》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001].docx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2.1空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2.1空气》”为内容,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空气》这一章节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包括对物质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化学反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知识,如空气的组成成分、氧气和氮气的性质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抱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逐步掌握新的化学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学习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空气》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空气的组成成分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比例;其次,学生对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探究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如气体的收集、气体的检验等;最后,学生对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可能较为浅显,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氧气、氮气等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指数图表和空气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空气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如此重要?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性质。
-通过实验展示氧气的助燃性和氮气的惰性,让学生直观感受气体的特性。
-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分析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气候变化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如何判断空气是否被污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空气质量?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空气质量?
5.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收集家乡空气质量的相关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完成课后思考题,如:如何减少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
-要求学生下周带来自己的环保小建议,分享给全班同学。
知识点梳理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余为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
2.气体的性质:
-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可膨胀性、可扩散性。
-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气体能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氧气在呼吸作用中是人体必需的气体,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氧气在医疗、焊接、潜水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4.氮气的性质与用途: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氮气在食品保鲜、化肥生产、工业保护气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5.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下为气态。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在灭火、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