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8/NUMPAGES8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Educationalstatisticsandmeasurement
课程代码
PEDE2009
课程性质
大类基础课
授课对象
教育学
学分
4
学时
72
主讲教师
李健宁
编写日期
2017年9月3日
课程简介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由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学两门课合并而成。包含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两部分内容。统计包括基本统计量、相关与回归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初步等。其中,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的统计量对总体指标参数做出的推断和判断,假设检验是指对于一个假设判断假设成立与否的方法。是教育统计学中的核心部分。教育测量部分是测验的质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可靠程度,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测验的难度和区分度主要是衡量测验题目质量的数量性指标,这也是测验质量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大学教育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描述测定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
主要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调查与实验资料的方法;
第二、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了解统计学及教育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及该学科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观测变量(4学时)
1教学内容
变量与常量: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称名变量、次序变量、间隔变量与比率变量;连续变量与间隔变量;
次数与频率;比率、比例、百分数。
观察变量的初步整理——经验分布:顺序分布、等级分布、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
观察变量的几何描述——次数直方图与次数多边图
2教学要求
学生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变量类型;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分组次数分布表、次数直方图与次数多边图。
3重点分组次数分布、次数多边图
4难点分组次数分布
基本统计量(4学时)
1教学内容
集中趋势与离中趋势
基本统计量:算术平均数概念、数学性质、计算方法与优缺点;中数与众数的概念与确定方法。算术平均数与中数、众数的比较。加权平均数、总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全距的概念与确定方法,平均差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方差与标准差概念、意义与性质,方差的可加性特点。极率与相对标准差。
偏态系数与峰态系数简介
2教学要求
理解主要统计量的概念、原理与性质;学会基本统计量,特别是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能够初步地用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分析学校教育与管理中的数据。
3重点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概念、计算与性质
4难点标准差的理解。
第三章概率与正态分布(4学时)
1教学内容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经验大数定律,概率的定义、概率的性质与公理系统。概率的加法定理与乘法定理。
实际推断原理:大概率事件与小概率事件。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二项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分数的性质与计算方法,标准分数的理论基础,正态分布两侧标准差的分布规律,标准分数的应用。
2教学要求
理解概率的定义,学会概率的加法定理与乘法定理的计算。
学会标准正态分布表的查法与部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了解概率与正态分布的数据分析与测量中的应用。
3重点概率的定义、概率的性质与公理系统;标准分数的性质与计算方法,正态分布两侧标准差的分布规律。
4难点概率的加法定理与乘法定理
第四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4学时)
1教学内容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的分类:简相关与复相关、直线相关与曲线相关、0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相关图。
积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原理与计算方法;积差相关系数的性质与适用条件;积差相关系数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回归的含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
2教学要求
学会积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原理与计算方法。
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原理,学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方法,能够解释回归系数。
学会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教育数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