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实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统计实务
考核方式:考查课
学 时:68学时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
后续课程:各门会计专业课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 课程作用:提供会计类专业的数量分析方法,为其专业课奠定数量分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的岗位定位,要求具有身兼多职的技能。本课程提供了其中统计岗位必备统计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
二、适用专业、课程代码
会计电算化
课程代码:0050410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对现象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各种统计方法。
2. 能力目标:
具有从事相关专业所需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统计技术手段(如利用计算机的Excel软件功能)从事统计初步岗位的工作能力。
3. 素质目标:
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岗位及统计兼职岗位所要求,能够具有基本统计职业道德,能够从事统计业务,懂得统计理论,熟练运用计算工具从事统计工作的素质。
四、课程教学设计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方向为各类中小企业、由于就业的单位主要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而许多中小企业会计都兼任统计工作,因此需要具有统计学基本原理的知识体系基础,同时使学生的具有拓展能力,即统计基本技能。主要增加的内容有对统计工作各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对企业产品数量、质量及劳动能力等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中部分内容和统计工作基本技能实际操作部分的教学属于统计实训。
本课程授课环境应具备计算机上机条件,所有各部分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准备相应的上机操作条件,能通过上机训练掌握与统计实践内容相关的Excel操作技能。
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课 时 分 配 理论教学 实验、实训 合计 1 总论 2 1 4 2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 6 2 6 3 统计整理 6 2 10 4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10 2 10 5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12 2 8 6 动态数列分析 8 1 8 7 指数分析 6 2 8 8 总复习 2 2 合 计 50 14 64 六、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 总论(4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应当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对统计工作及统计常识有基本了解;理解统计的含义及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掌握统计的特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初步了解Excel软件等,为以后学好统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Excel软件的使用。
2. 难点: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1.含义及对象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含义及关系;统计对象的含义及内涵。
2.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总体、个体的概念及关系;标志的概念,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的划分;指标的概念与要素;指标与标志的关系;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区别与适用场合。
(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上机实训
(五)思考与练习
思考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运用;练习软件的初步功能。
第二部分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6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部分学习应当掌握统计记录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统计记录,并能正确l运用统计记录的成果,掌握基本统计单位的条件和基本情况记录的内容,并会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记录;熟练运用统计调查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并能利用Excel进行基本的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2. 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适用场合。
(三)教学内容
1.基本统计单位与基本情况记录。
统计记录活动的概念及作用;
(1)原始统计记录的特点、记录的依据、存在的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的原则和要求。
(2.)统计台账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其中,按级别分类、定指标台账和不定指标台账、指标记录台账和指标计算台账、建立健全统计台账的原则和要求
(3)统计报表
统针报表的概念;统计报表的填报依据、格式结构、分类。其中,按实施地区分;按报送周期分类;按报送方式分类。填报统计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基本情况记录的概念特点,其中个人基本情况记录与单位基本情况记录的特点和差别。
2.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1)统计调查的概念、要求;
(2)调查的几种主要方式。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具体方式;普查的概念和特点;重点调查的概念特点;典型调查的概念及特点;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及特点;以上多种调查方式的正确运用;
(3)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的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问法、报告法、问卷法、查阅资料法等;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案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