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

发布:2025-04-06约3.04万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沟通合作。

四、说教具预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安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教师也很喜爱喝牛奶,而且教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看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根底,已经根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育点表达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育。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表达质疑问难习惯的培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根底,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提醒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当解决问题同时帮忙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洁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答复“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根底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盼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展算法探究,但是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局部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爱的方法进展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相互帮忙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展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忙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察班级,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到达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忙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沟通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展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留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展学习,培育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展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舞学生积极思索和踊跃发言但要准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铺张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