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职业教育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考
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似乎很统一,高校培养的学生高学历低技能,只懂理论不会操作,学历成了摆设,大学生的能力受到社会用工的挑战,好多大学生不受企业欢迎。其能力受到社会的一片议论,因而在这个浓厚的氛围中,教育教学的改革就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提高在校生的素养和技能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于是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技能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前只重视书本教育、不注重能力教育、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局面,刮起了一股行动导向教学的风暴。从事多年教育的本人,仅就此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探讨,谈点我个人的浅薄认识,与同行共勉。
“行动导向”教学法创立于德国,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人们普遍认为是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促成了该国的强盛。而“德国制造”的标签也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1.“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也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就读的职业学校和受培训的企业。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5)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与模块化的融合。一门专业课就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是企业中的一种工作。实行的是具体目标、任务教学。受完规定的教育、培训合格后就能到具体的一家企业中去做培训过的工作。
3.德国“双元制”实行的前提:
(1)德国“双元制”模式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主义”文化的影响,该文化观念使人们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的风气。德国人普遍认为,某种职业资格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其个性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因此家长都鼓励孩子就读职业学校。
(2)法制的完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德国出台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把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并通过政府行为使企业自觉地承担起相关培训技术工人的责任。
(3)“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职校教师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能一专多能,身兼数科。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1.思想意识与社会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上始终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辛苦的工作。也存在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技术性劳动的现状,要扭转这一思维模式和落后观念不是短期就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就我国目前的职业分层和职业收入来看,普通工人甚至一些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并不令人乐观,甚至经常受到下岗的困扰,在许多人眼里劳动是存在不(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5页)等价交换的,“劳动光荣”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劳动收入和待遇差距的拉大才更令他们绝望而远离。一旦遇到经济转型,这些技能型职工难能胜任,面临重新学习之虞。
2.职校硬件、师资软、硬件缺乏:我国职业院校的实习条件不容乐观。收入不愿意投资教学导致教学设施配置不足,配置落后,远远跟不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