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中语句,理清写景顺序,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重点)
(2)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重点)
(3)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难点)
2、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环境,正确看待作者当时的悲凉凄苦的情感。体会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节课我们继续体会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
二、认知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3)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点出了小石潭环境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本段的景物描写点出了小石潭所处环境的人际罕至、荒僻幽静的特点。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下伏笔。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指名读第二段。
5、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这些句子正面写游鱼的自由之态,从侧面写出了潭水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不提,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水清鱼美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文中对游鱼的描绘采用了什么手法?写游鱼除了表现潭水清澈外,还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似与游者相乐”一语。这些鱼儿,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这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彩屏显示:
游鱼、阳光
潭水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潭中景物影子特写镜头
佁然不动
游鱼动静结合
俶尔远逝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继续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段写小滩源流,抓住了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哪种修辞?
明确:抓住了溪流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互相交错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北斗星座的曲折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互相交错的样子来形容小溪的岸势。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的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是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斗折蛇形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明灭可见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共同研究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