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内容包括:背诵、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品味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古诗的学习,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古诗的意境和修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逐渐增强。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古诗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理解深度有限,对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把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有所提高,但独立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但耐心和细致程度有待提高。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此外,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羞涩和缺乏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应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内涵。再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取得进步。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或送别者,体验古诗中的情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对古诗文化背景的认知。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1.播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它出自哪个朝代?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曲子名为《渔舟唱晚》,出自唐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大意。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4.讨论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楚山”,理解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用时】10分钟
【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
2.教师出示诗句,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3.小组讨论:如何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现诗中的画面?
【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
1.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哀愁。
【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诗句中的意象,创作自己的诗句。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诗人,在送别朋友时,你们会写怎样的诗句?”
4.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总结:古诗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时】10分钟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2.学生回顾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意象,教师纠正学生的发音和书写。
【用时】5分钟
【课后作业】
1.复习《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理解诗歌大意。
2.按照诗歌的格式,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王昌龄诗选》: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他的其他著名诗作,如《出塞》、《从军行》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
-《唐代送别诗研究》:探讨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和风格,以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在送别诗中的地位和影响。
-《江南文化》:介绍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2.拓展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