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附加题2011、2014、2015高考卷.docx
语文附加题2011、2014、2015高考卷
一、文言文阅读(2011年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以刀劈狼首
B.可以一战
C.以啮人,无善恶志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战,勇气也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3.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缒而出
A.之二虫,又何知
B.鸡鸣而寤
C.塞翁失马,而况国人乎
D.温故而知新
4.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
A.其真无马邪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神弗福也
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二、古诗文阅读(2014年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58题。
【甲】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墨,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下列对两首
一、文言文阅读(2011年高考卷)
1.C
2.B
3.B
4.D
二、古诗文阅读(2014年高考卷)
5.B
6.A
7.①诗人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表达了孤独、悲凉的心情。②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表达了老大伤悲的感慨。③诗人由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8.①思念妻子(或友人)。②漂泊异乡的孤寂。③对归期的渴望。④对妻子的(或友人的)深深思念。
三、现代文阅读(2015年高考卷)
9.D
10.B
12.①治学严谨,学识渊博;②淡泊名利,低调谦逊;③幽默风趣,亲切和蔼。
1.文言文阅读:考察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以及对文意的把握能力。
2.古诗文阅读:考察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3.现代文阅读:考察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包括对文章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把握。
各题型所考察学生的知识点详解及示例:
1.文言文阅读:学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理解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古诗文阅读:学生需要具备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手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现代文阅读:学生需要具备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