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民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富饶、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他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民歌《敕勒歌》。
二、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敕勒族的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大家齐声读)
(衔接语:一个有着自己民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看背景介绍,大家齐声读)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敕勒族居住在我国甘肃、内蒙古一带,那里又称敕勒川。
三、情感朗读
1、示范朗读:(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强弱、速度快慢)
(播放配乐朗读)听字音;划节奏;悟感情
2、自由朗读
3、大显身手: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把握感情
4、朗读指导:
情绪明朗豪放,“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要重读,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注意音调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要洋溢着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
5、学生齐读
6、背诵比赛
7、当堂默写(找一同学上讲台默写,最好找一个高的,以便板书设计)
四、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川:平川、平原
穹庐: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在称蒙古包。穹,隆起的样子。
苍苍:深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没有边际
见:通“现”,显现,出现
2、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用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内容描绘出来。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就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像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放眼望去,苍天浩渺无边,草原一望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便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羊。
五、合作探究
1、这首民歌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来描绘的?
明确:山、天、原野、风、牛羊
原野之中
2、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势?
明确: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敕勒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草原辽阔无边、天野相接的特点,又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对大草原的赞美之情。
牛刀小试:草原牧民都会用“穹庐”(蒙古包)来比喻天空,你一定也能运用比喻修辞描绘一下你眼中的天空(可以写晴朗的天空,也可以写雨过天晴时的天空,还可以写火烧云时的天空)
教师提示:不在字数多少,只要比喻就好,少则三两句,多则一段话。若写文章,咱可不等他。?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分析:诗中不写人,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有牛羊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是为了突出表现大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明确: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大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5、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分析:A、牛羊藏在草丛里,可见草的丰茂;B、一有风吹草动就随处呈现牛羊,可见牛羊的众多,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旷远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对比下,让人产生一种生机感、喜悦感、牧羊人的悠然自在感)
明确: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表现了大草原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特点。
6、“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提示:可从色彩、描写角度、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选取角度作分析。)
色彩美:描绘了蓝天、绿草、白羊、黄牛,颇具色彩美;
动态美:描写了绿草起伏,牛羊时隐时现的美景,具有动态美;
民族特色:表现了大草原牧草茂密、牛羊成群的特点,给人以生机勃勃、悠然自在、无比喜悦的感觉,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景中之情: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课堂小结
1、中心:《敕勒歌》是一首民歌,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勅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生机勃勃
七、拓展延伸???情感链接
辽阔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