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①本文通过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而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通过横跨40载的历史,写出了“温饱梦”“粮食梦”在袁隆平手里逐渐成长并最终实现的光辉时刻。进而展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②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把握文章中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概括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些典型描写的作用。同时,要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概括典型事例的能力。?
2.探究本篇通讯的写法特色。?
3.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4.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
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格。
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袁隆平颁奖词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沈英甲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2.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3.了解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4.了解人物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通讯与消息相比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内容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灵活)
以记叙为主
时效性
弱
强
5.解题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环节二:初读感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