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以李清照的词两首——《声声慢》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深入解析词中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文化理解与审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词人的情感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声声慢》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风格。
2.分析词中意象的运用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
1.解读词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层次。
2.把握李清照词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及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逐句品味,感受词人的情感波动。
2.结合词的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情感变化的根源。
3.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李清照词与其他词人的不同之处,突出其艺术特色。
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词意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词意的探究欲望。
2.设计“情感追踪”活动,让学生扮演词中人物,体会词人的心情变化,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生平图片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情感脉络。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通过播放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对词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宋代词作品,提出问题:“与之前的词作相比,李清照的《声声慢》有何不同?”
3.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教师详细讲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包括李清照的生平、词作的时代背景等。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引导学生体会词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3.探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情感追踪”活动,扮演词中人物,体会词人的心情变化。
2.各小组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尝试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声声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1.讨论词中情感表达的特点,举例回答:“词中‘寻寻觅觅’等句,如何体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2.分析词中意象的运用,举例回答:“‘梧桐更兼细雨’这一意象,对表达词人情感有何作用?”
3.探讨李清照词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举例回答:“与柳永、苏轼等词人相比,李清照的词有何独特之处?”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3.提出课后思考题:“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你认为《声声慢》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4.布置作业: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尝试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与赏析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赏析。他们能够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词中细腻的情感层次,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的整体艺术风格。
2.文学素养增强:通过对《声声慢》的学习,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从词中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增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分析与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具有实用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类文学作品。
4.合作与交流能力加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这种互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共同解决问题。
5.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在翻译和复述词意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情感共鸣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声声慢》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
7.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在分析词中的意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