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1).doc
PAGE
PAGE15/NUMPAGES15
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如何简化,如何确定K值。
3.初步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归纳、总结.
2.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高一教材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就显得特别关键。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实验基础上得出加速度和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然后为解决比例系数而得出力的单位问题,而后再辅之于例题。这样处理,知识点过渡自然。一方面,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精神。
(2)与旧教材相比,把实验独立出来了,可以大大缓解本节课的压力;而例题中,加进了方法分析,突出体现了能力的培养。
2、本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四性的理解及力、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间的关系
(2)正交分解法的灵活应用。
教学思路与方法
本节课教学思路:
1、由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探究结论(F、m、a的关系)
2、探究结论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a∝F/m,F=kma
3、探究最简单的表达式F=ma
4、通过各种探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探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例的步骤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建议
在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一个难点力、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几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矢量性、瞬时性、因果性、同体性)。
在例1的教学中,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初步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二是要理解F、a正负号的含义。但教材的求解中,前一个F合是矢量,而后一个F合却是指大小,这样做似乎不妥(有旁批也不解决问题),只需将F合=F-F阻改为将F合=F+F阻即可。
教学准备
牛顿第二定律的课件(幻灯片或Swif文件)
课堂教学设计(简)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根据上节课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加速度跟力、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a∝F/m,
或F∝ma
师问:上节实验得出什么结论?(生答:略)
师问:能否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呢?(生答:略)图象又是什么样的?(生答:略)
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本节内容,便于新课的展开。并从实验中推得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习自己探讨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1)将上式改写成等式:F=kma
则上式简化为:F=ma
(2)国际单位:F合力:牛;质量m:千克加速度a:m/s2
师问: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将上面的结论中表示出来?
生答:略
师问:如何把表达式写成等式?
生答:略
师问:如何把表达式简化?(引出力的单位问题)
师说:在国际单位中,合力F的单位是牛;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加速度a的单位是m/s2,即1N=1kg·m/s2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展现物理知识中包含的“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
这是我们研究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得出的结论,把它推广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仍然适用,这样,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用公式表示:F合=ma
师问:那么当有两个或更多的力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还成立么?如果还成立那么怎么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呢?
(学生讨论)
师述:这是我们研究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得出的结论,把它推广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仍然适用,这样,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锻炼学生学习自己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延伸从而进一步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练习1
练习1、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合外力的方向,它们的关系是:
A.速度方向、加速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