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罐和壶(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小学美术同步备课资源包(苏少版).docx
第18课罐和壶(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小学美术同步备课资源包(苏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以“罐和壶(一)”为主题,结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器物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罐和壶的形态、色彩和纹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出具有个性的罐和壶作品。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态、色彩和纹饰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观察能力和艺术鉴赏力。通过创作实践,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器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美术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但对罐和壶等传统器物的审美认知尚浅。本年级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线条、色彩等基础要素的应用已有初步认识,但整体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为习惯上,学生需要培养细致观察、耐心创作和积极分享的习惯。这些因素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白板、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2.课程平台:美术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网站
3.信息化资源:罐和壶图片、视频资料、传统工艺介绍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示范演示、小组合作、游戏互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组精美的罐和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罐和壶都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色彩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如何运用色彩进行创作。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罐和壶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b.罐和壶的形态、色彩、纹饰等基本特征。
c.罐和壶的制作工艺及技法。
举例说明:
a.展示不同风格的罐和壶作品,分析其特点。
b.结合图片,讲解罐和壶的线条、色彩、纹饰等方面的运用。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罐和壶的认知和看法。
b.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创作思路。
3.巩固练习(约6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罐和壶的风格,设计自己的作品。
b.学生动手实践,制作罐和壶作品,注意线条、色彩、纹饰的运用。
教师指导:
a.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b.教师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创作经验。
4.展示评价(约10分钟)
a.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b.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c.邀请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a.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罐和壶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要点。
b.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约10分钟)
a.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罐和壶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罐和壶作品,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中国陶瓷艺术史》: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罐和壶的演变和特点。
b.《中国民间美术》:探讨民间美术中的罐和壶,分析其造型、色彩和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c.《美术鉴赏》:挑选罐和壶相关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学生可以查阅书籍、网络资料,了解罐和壶的起源、发展和分类。
b.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观察罐和壶实物,增强对传统器物的审美感知。
c.学生可以尝试制作罐和壶模型,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d.学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罐和壶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以下拓展:
a.罐和壶的材质:了解不同材质对罐和壶造型和工艺的影响,如瓷器、陶器、金属等。
b.罐和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