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员中毒窒息急救注意事项培训.docx

发布:2025-04-08约1.9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员中毒窒息急救注意事项

一、急救前的风险评估与防护

1.切断毒源

1.1禁止无防护进入高浓度毒区

1.2立即关闭泄漏阀门/设备,使用防爆工具堵漏

1.3对气态毒物(如硫化氢、氯气)先强制通风降低浓度

2.个人防护装备使用

2.1必须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化服、防毒面具

2.2简易替代方案:湿毛巾捂住口鼻仅适用于低浓度毒气临时逃生

二、中毒人员急救流程

1.脱离污染区

1.1横向/上风向转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避免拖拽加重伤害

1.2注意保持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窒息

2.生命支持与初步处理

2.1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氰化物中毒禁用口对口)

2.2皮肤污染:脱除污染衣物,用清水/中和剂持续冲洗15分钟

2.3眼部接触:撑开眼睑流水冲洗,避免揉搓

毒物类型

急救措施

氰化物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静注硫代硫酸钠

有机磷

阿托品+氯解磷定

一氧化碳

高压氧舱治疗

2.4特异性解毒措施

严禁的急救误区

1.未切断毒源盲目进入施救

错误行为:未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或防毒面具,直接进入高浓度毒区施救。

后果:导致施救者中毒,扩大伤亡。

正确做法:立即关闭泄漏源并通风,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装备后再进入污染区。

注意事项:作为监护人、指挥人员,一定要要阻止无防护措施人员进入,更不能无防护措施带头进入。

案例:2024年7月17日9时40分许,宝鸡市凤县双石铺镇凤县宝凤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7人死亡。

通过反复勘验现场、查阅资料、检测鉴定和论证,认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2名企业员工在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存在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氧气浓度低的斜煤廊,造成人员中毒窒息,5名企业员工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盲目进入斜煤廊施救死亡导致事故后果扩大。

企业和现场人员自救互救情况:

7月17日9时42分许,许啸宇跑到就近的锅炉房呼喊救人,此刻正在锅炉房顶部平煤廊工作的开发部经理马永和听见呼救后,立即前往事发地点,中途遇到李昱晨,二人一同赶往现场,马永和进入斜煤廊铁门口往里看了里面情况,让李昱晨赶快找人帮忙,随后自己跨进铁门施救,在进入斜煤廊约4m处倒下。

9时44分许,司炉班长柴永红、试用期员工杨明凯、张磊、杨勇4人在化水间附近听到呼救后,急忙赶往现场。到现场后,柴永红和杨明凯立即进入斜煤廊救人,其余人员在外面监护,柴永红、杨明凯也相继倒下。

同时,许啸宇跑到办公楼向总经理许晓军报告后,许晓军立即前往现场,并安排人拨打急救电话。综合管理部经理杨红艳听到呼喊后,也迅速赶往现场。

9时46分许,许晓军进入斜煤廊救人,随即倒下。同时杨红艳、吴易龙、李昱晨、薛宇枫赶到现场。

9时52分,杨红艳给在外巡检的检修队长许明宣、张晨辉打电话说工厂出事了让立即返回。

10时,检修队长许明宣、张晨辉赶到现场救援。

10时3分许,许明宣(第7人)佩戴了防毒面具进入斜煤廊施救,在救助离门最近的许晓军过程中晕倒。

思考:1.此事故自救互救过程中的问题?

假如作为急救人员你应该选择什么防护用品?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根据自己所在的职位(作业人员、监护人、班长等),你应该怎样做?

2.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错误催吐

错误行为:强酸、强碱、石油类毒物中毒时强行催吐或洗胃。

后果:加重消化道灼伤甚至穿孔

正确做法:强酸/强碱中毒:饮用牛奶、蛋清或植物油保护黏膜

石油类中毒:禁止催吐,立即送医处理

3.随意使用中和剂冲洗伤口

错误行为:对不明毒物或化学灼伤部位使用酸碱中和剂(如用小苏打处理强酸灼伤)。

后果:中和反应产热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正确做法:立即用清水持续冲洗至少15-30分钟(氢氟酸需冲洗60分钟),特殊毒物按规范处理

4.强行脱除粘连的污染衣物

错误行为:直接撕扯被化学物质粘连的衣物。

后果:扩大皮肤损伤面积,加速毒物吸收

正确做法:用剪刀剪开衣物,避免触碰污染部位;冲洗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

5.忽略人工呼吸的禁忌

错误行为:对氰化物中毒者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

后果:施救者可能通过接触毒物二次中毒。

正确做法:使用呼吸气囊或机械装置辅助通气;优先注射特异性解毒剂(如亚硝酸异戊酯)。

6.未及时清除污染源并转移患者

错误行为:未将患者脱离污染区便进行急救,或随意搬动昏迷患者导致体位不当。

后果:毒物持续吸收,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正确做法:横向/上风向转移患者,保持侧卧防窒息;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剧烈晃动

7.延误专业医疗救治

错误行为:自行处理严重中毒症状(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未及时使用阿托品)。

后果:错过解毒黄金时间,导致多器官衰竭

正确做法:立即启动企业应急预案,提供毒物种类和浓度数据;将患者连同毒物样本一起送医

四.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