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8.1 金属材料》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8.1金属材料》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下册《8.1金属材料》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九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讲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强化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等反应的基本规律,例如铁生锈的条件和防止生锈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难点在于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正确应用它来预测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可能性。
-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原理:难点在于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电化学防护、涂层保护等手段来防止金属腐蚀。
-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学生在进行金属与酸反应等实验时,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以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这是操作上的难点。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金属样品、酸碱指示剂、试管、烧杯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测试
-信息化资源: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视频资料、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图片,提问学生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详细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b.通过实验演示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介绍如何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预测金属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举例说明:
a.以铁为例,讲解铁生锈的条件和防止生锈的方法。
b.通过实例分析金属在酸碱溶液中的反应,如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金属腐蚀的原理,并尝试提出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数据。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b.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如:如何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如何减少金属污染?
5.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知识点梳理
1.金属的物理性质
-导电性:金属能够很好地传导电流,这是由于金属内部有自由电子的存在。
-导热性:金属能够快速传导热量,这也是因为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
-延展性:金属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被拉伸成细丝或压制成薄片。
-硬度:金属的硬度决定了其抵抗变形和划痕的能力。
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金属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
-与酸反应:某些金属能与酸反应,释放出氢气。
-与盐溶液反应:金属可以置换出盐溶液中的另一种金属。
3.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根据金属与水、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排列的金属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预测金属能否与水、酸反应,以及金属置换反应的可能性。
4.金属腐蚀与防护
-金属腐蚀:金属与环境中的氧气、水、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金属逐渐损坏。
-金属腐蚀的类型: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
-金属防护:通过涂层、阴极保护、电镀等方法防止金属腐蚀。
5.金属资源与环境保护
-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利用:金属资源的分布、开采方法、资源利用效率。
-金属污染:金属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金属回收与再利用:金属回收的重要性、回收方法、资源循环利用。
6.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金属在建筑、交通、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金属制品的制造工艺和性能特点。
7.实验技能
-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观察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