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docx

发布:2023-08-27约3.8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课题: 新授课:第13课辛亥革命 设计教师:韩彬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的重大事件,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是高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事件背景与经过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对历史的探究能力与主动建构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以及能否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则成为教授本课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了解武昌首义经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提炼信息的能力。 2.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发展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3.根据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分析其历史功绩,客观、公正的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照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史实思考探究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追求民主共和、民族独立作出不懈的努力,学习他们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 “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导入: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成立,它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三次是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它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学习第13课辛亥革命,了解它的重要性。 通过辛亥革命重要地位的阐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 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 辛亥革命的界定 狭义:1911.10.10武昌起义 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 师生共同了解,明确概念。 一、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自探要求 1.依据课本内容分析。 2.自主学习 3.时间为5分钟。 学生自探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及要求。 展示要求:行动迅速,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要点简练。展示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展示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展示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 点评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先打分数,再述原因,根据要求,补充讲解,注意教态,大方自然。点评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点评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展示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 学生展示点评之后,教师对重难点进行再次强调精讲点拨。 二、教师精讲(强调重难点): 出示辛亥革命背景相关史料,总结概括背景: 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4)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 京 纪元:公 历 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读临时约法】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选举被选举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设计: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具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