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docx

发布:2023-08-29约7.49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人教版高一年级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授课人 曾 芳 所在单位 许昌高中 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部分 设计思想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3、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高三复习课,学生的知识与新课不同。 从知识层面看,他们已经有基本的知识储备,照本宣科不能满足高考的要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能力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都要求学生有能力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由史料出发,使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史论结合, 历史学科素养的引领下准确、全面、客观地深刻理解后得出更符合历史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时间和空间定位,学生准确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掌握中华民国,南北朝和清朝建国的历史内容,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结合历史材料和历史思考能力来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总结和解释历史问题,然后培养综合历史学科的核心。 2、过程与方法: (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家的奋斗过程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领会武昌首义的精神的可贵,提高家国情怀的认识。 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法”的研究和分析,学生们加深了对现代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变动,深刻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百年辛亥精神。学生的民族凝聚力的情怀加深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辛亥革命的背景; 2、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法的颁布;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清末复杂的政局和革命的必然性;民国建立,中国结束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重大意义,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制作课件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为什么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呢?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新课导入 教师设置情景:展示图片(武汉首义油画),图片展示了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 教师:今天咱们复习的主题就是辛亥革命。 教师:如果用三个词概括辛亥革命的主题的话,可以是危机 革命 共和。革命党在内外困局中艰难抉择,历经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最终走向民主共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亥,认识辛亥,感受在艰难岁月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师生互动 历史概念解读: 教师:什么是辛亥革命? 学生: 教师:从狭义上讲,在1911年,武昌爆发了起义。 从广义上讲,这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教师:展示材料,认识武昌首义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1911年,在辛亥时期,10月10日晚上的零星枪声震撼了一个像山崩一样疲惫的古老帝国。在武昌发生的事件是一起事故,一次意外事故。这次事故摧毁了一个王朝,将古代中国拉到另一个轨道,就像一座桥梁。” ——张鸣《摇晃中的中国:辛亥》 武昌起义是一场意外。为什么清政府瞬间土崩瓦解? 学生:结合本教程的材料,研究小组讨论了分析。 材料一:在新海,武昌发生的事故是一起事故,一次意外事故。这次事故摧毁了一个王朝,将古代中国拉到另一个轨道,就像一座桥梁。——张鸣《辛亥,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