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优教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doc

发布:2024-09-04约2.8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3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教学设计黄岛五中陈苗苗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一个在不断充实和发展过程,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分析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加深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的学习,学习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求索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内容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

2、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四、教学方法

1.图片导入:通过展示孙中山的名言的图片,情感导入新课。

2.创设历史情境:

(1)通过聚焦20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分析三民主义时代的背景。

(2)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图片,来品味三民主义的践行。

(3)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旧三民主义的局限。

(4)通过微课展示,了解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

3.课堂民主讨论:

(1)通过史料解读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

(2)用辩证的观点评价三民主义。

五、教学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PPT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准备PPT

【学生活动】预习学案

【设计意图】先自学,质疑—探究—释疑。

八、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过浙江海宁观看钱江大潮,他临江而立,有感而发,写下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孙中山所处的20世纪世界潮流是什么呢?

(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说出20世纪的世界潮流)

【设计意图】用孙中山的名言,表现孙中山在面临浩浩荡荡的世界发展潮流,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面对,积极应对的雄心壮志。使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过渡语】孙中山先生是如何追赶这股世界潮流的呢。(展示课题—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过渡语】我们来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看看当时的中国离世界潮流有多远?

一、第一篇章:顺应潮流,救亡图存—旧三民主义

【教师活动】

(一)展示图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提出问题: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

【过渡语】面对着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目睹着民主化、工业化的落后局面,孙中山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生:有感情朗读“孙中山第一次思想转变过程”,

(二)提出问题:孙中山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生:改良到革命

【过渡语】孙中山放弃改良投身于民主革命的大潮中去。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中国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口号。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

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三)展示材料与相应高考题,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学会基础知识的应用。

生:思考,小组探究后回答问题

【过渡语】有了革命的理论,会造就怎样的革命运动呢?

(四)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民主进程有了怎样的进步?

(五)展示音频,提出问题:有人说,三民主义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通过刚才的音频,你认为三民主义本身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小结)学生巩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学生活动】浏览图片,阅读材料,倾听音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既可以感受历史,又可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展示音频,生动形象地呈现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便于学生理解。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示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

【过渡语】作为民主革命的纲领,本身的不科学性为民主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但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民主追求,而他的思想也迎来了第二次转变。

二、第二篇章: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新三民主义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孙中山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师:材料中的以俄为师是学习苏俄的社会制度吗?展示选择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过渡语】孙中山从十月革命中认识到了新的力量,丰富了自己的民主理念和治国策略。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那么,新三民主义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