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阅读小引.doc
第三部《儒林外史》
第一章阅读小引
儒生之名,虽不见于现存的先秦古籍,但秦时已非常流行。到了汉代,儒生已经成了个人数较多的阶层,并且开始有了一定样式和规格用以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服饰,至此儒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群开始存在。到了隋炀帝时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诞生,儒生这一群体开始不断扩大为“儒林”。
儒林小说在明末清初开始出现。章回体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文言短篇小说如蒲松齡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到清代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的名著。这部著作模仿正史中的《儒林传》,通过讲述众多文人的小故事,全面展现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其中,有名满天下的真儒、名贤,有沽名钓誉的假儒、假名士,还有欺压良善的恶儒、恶霸。同时,《儒林外史》还兼顾对其他阶层人物的描写,用以烘托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所谓名士的负面描写较多,被世人视为反科举、反名士小说;又因揭露社会黑暗面较多,被学术界称为讽刺小说。
小说第一回借用书中人物王冕的话评价八股取士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对此,作者吴敬梓提出的救世方法是“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因此,拋开语言表象,我们可以说《儒林外史》不单是一部讽世讥世之作,而且是一部拯救人心的警世救世之作。
警世救世不单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关键在于找出社会风气变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良策。从《儒林外史》对人物的直接褒贬和行事叙述中可以看出,吴敬梓认为社会风气变坏的根本原因是德行的缺失,因此要想转变社会风气必须重塑德行,而重塑德行的关键在于文人名士。吴敬梓通过赞扬崇德重行的以“仁义服人”的真儒和真名士,讽刺假儒、假名士,向世人树立良善行为典范,呼唤德行良善、积极向上的文人群体,并期望他们在社会上倡导德行,借以扭转社会风气。因此,德行重塑是吴敬梓借助《儒林外史》传达的重要思想。
本次阅读我们推荐使用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因为该书对一些疑难字词标注了读音并作了注释,让读者实现了无障碍阅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