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阅读阶段性计划.doc
第二章阅读规划
第一节阅读阶段性计划
课型①读前导读课:展开儒林百态的画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教授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应方法——比较归纳读书法。
教学重点: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作者情况及作品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比较归纳读书法。
型读②中推进课:
时间安排:课外阅读4周,课堂教学4课时。
(1)第一次推进课:儒林开篇
内容范围:阅读《儒林外史》第一至三回的内容阅读目标:梳理第一至三回的内容,通过阅读王冕、周进、范进的人物故事,初步了解全书的纲领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阅读方法: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
学生任务:通过“识真儒,明大义”“析形象,悟结构”“抓细节,感世情”三个过程,把握全书宗旨、结构特点、讽刺风格。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概括第一至三回的故事情节,分析王冕、周进、范进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明确全书的结构特点和阅读纲领;阅读精选片段,在分析比较中初步感知作品的讽刺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2)第二次推进课:儒生的丑陋面目
内容范围:阅读《儒林外史》第四至三十回的内容。
阅读目标:从梅玖、严监生、严贡生、杨执中、权勿用等一系列读书人的经历中,感受人物形象。
阅读方法:跳读、精读。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认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学生任务:通过分析儒生的言谈举止和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感受他们的迂腐无聊、厚颜无耻,并反思其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3)第三次推进课:儒林真儒篇
内容范围: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十一至四十六回的内容。
阅读目标:梳理第三十一至四十六回的内容,初步感知书中塑造的真儒形象,了解作者在这些人物形象上寄托的理想。
阅读方法: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
学生任务:通过“音容笑貌识其人”“言谈举止辨真儒”“对比之中寄理想”三个过程,感知真儒形象,分析作者在这些正面人物形象上寄托的社会理想。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从言谈举止方面分析真儒的人物形象;结合情节感悟作者寄托在真儒身上的社会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4)第四次推进课:八股影响深入各阶层,下层人士探索道路内窖范围:阅读《儒林外史》第四十七至五十五回的内容。
阅读目标:梳理第四十七至五十五回的内容,借助表格认识回目中出现的人物并分析其形象。
阅读方法:齐读、快速浏览、分角色朗读、精读。
学生任务:通过“填表格识人物”“读选段析形象”“谈启示明意义”三个过程,分析塑造虞华轩、王玉辉、市井四奇等人物形象的意义,体会科举余毒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渗透。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由表及里地分析最后五回中出现的人物并深入分析他们的形象;品读感悟,体会科举余毒深入各阶层,下层人士探索新道路的现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③读后提升课:形象塑造的高峰,讽刺艺术的典范
内容范围:在完成《儒林外史》全书阅读的基础上,再次研读小说第五十五回的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
阅读方法:比较阅读、归纳概括。
学生任务:归纳《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结合小说内容评价作品的讽刺笔法。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再次研读小说第五十五回的内容,概括该回中人物的特点,与前五十四回所写人物进行比较,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④读后展示课:读警世救世之作展阅世阅人之能
学生任务:整理阅读《儒林外史》的学习成果——①诗作(写儒林众生的),②续写(儒生故事续写),③课本剧(演绎的儒风经典),④读后感(也谈儒雅魂灵)。
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梳理名著阅读心得;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提升对名著本身的深层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运用写作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