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3-12-06约2.5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郑州七十三中学冯天琪

课题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结合主要意象描绘诗歌画面,品析诗人的情感。

2、学会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思想感情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大自然中两种平凡的昆虫——蝈蝈和蛐蛐的吟唱,去倾听作者对自然的歌颂。

学生听讲;

观看《花开一瞬间》的视频

引出本文主题。

学习《蝈蝈与蛐蛐》

感知内容

一、自学检测

(1)作家

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本诗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诗歌》。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的景色。

(2)给加线的字注音。

昏晕栖息欢嚷

微漾寂寞夜莺

二、朗读又分为三个步骤: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情感)

自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解决字音的基础上,听范读,确定诗歌节奏。

标出重音,自己试着读一读

找同学范读,在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拿出笔,找找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意象。

学生自评、互评朗读情况

明确内容

借助主要意象,描绘诗歌中的两幅画面。

要求:1、找出意象

2、语言流畅

3、画面完整

诗歌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

1.学生齐读。

2.学生自评。

3.一名学生以第一人称朗读课件展示内容,其他同学听读。

4.自由朗读

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简单了解作者情况。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捕捉诗歌意象。

感知诗歌主题

与作者情感

感悟主题

1、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蝈蝈和蛐蛐叫声特点的,说说作者的情感。

【提示:从修辞、景物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角度来赏析。】

要求:

任务分配:前六组赏析第一节;后六组赏析第二节。

2、赏析过程:①说出相关词句②点明赏析角度。③说出作者情感。

诗人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美是永恒的。

朗读,讨论、探究。

1.从诗歌描写的内容上感知诗歌的主题,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蝈蝈与蛐蛐》

感知诗歌主题品味作者情感

2.作者只选取了大自然中两种最平凡、最普通的昆虫,只选取了两个季节,能否表现“大自然的歌声不绝从来不会死亡这一”主题?为何不多选几种动物来写?为何不一年四季都写?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盛夏和冬日的特点,以及这两种最普通的昆虫在这样的季节中的表现,由此理解这两种普通昆虫和两个季节的代表性。

3.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看看诗中哪些词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例如将蝈蝈和蛐蛐的鸣叫称为“乐音”和“歌儿”,“可喜的草丛”,“草茸茸的山上”等,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讨论,探究,朗读。

通过对诗歌具体词、句的分析,感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诗歌赏析方法的总结

根据刚刚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诗歌赏析的方法。并用PPT展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构画的优美画面

2.寻找意象,从诗歌内容中品味诗人情感

3.描述画面,对诗歌某一技法进行个性化分析

4.作者情感,读诗后的个人感受

学生读,记笔记。

通过范例的学习,掌握学习诗歌的简单方法。

运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学习《夜》

任务要求

按照以上赏析诗歌的方法,独立赏析《夜》。

(提示:赏析诗歌的方法①反复诵读②寻找意象③描述画面④作者情感)

要求:1、先独立写出赏析结果。

2、小组讨论,派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读课件内容。

简单了解作者

引导学生感知内容

1.配乐朗读,了解诗歌内容,捕捉诗歌描写的意象。

2.诗人通过描写的意象感受诗人描写的夜有何特点?

“静”和“美”。

3.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静和美的特点?

朗读,讨论,探究。

捕捉诗歌意象,感知内容,简单分析诗歌。

写诗歌赏析

1、在以上对《夜》进行简单学习的基础上,运用从前一首诗中总结的诗歌赏析的方法,赏析《夜》,写一段60—70字左右的诗歌赏析,。

2.在全班交流自己所写的诗歌赏析,作简单点评,或指导修改,或共同分享。

学生写赏析。然后发言交流。

运用学习方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