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借助表格比较法,运用多元史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认识 19 世纪中期中外历史的发展走向,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运用唯物史观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梳理其过程,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重大条约及其主要内容,多角度对其影响做出历史解释。
3、了解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认识其历史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本质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列表归纳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学习单元导语引入新课。
新课教授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90—91页,找出相关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材料展示】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形势。——《成才之路》第57页。
思考1:19世纪中西差异在本质上是什么?
提示1: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
【材料展示】《共产党宣言》节选
思考2:根据材料说明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提示2: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图片展示罂粟花、罂粟果。师讲述鸦片危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91页,找出虎门销烟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教师活动】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师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并展示表格。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完善表格信息。
思考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提示3:
(1)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活动】师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过程、结果及影响。
【材料展示】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状元桥》第58页
【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史论总结】多元视角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状元桥》第59页
(三)开眼看世界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完善表格信息。师补充讲解。
思考4:本课所学内容,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历史教训或历史启示?
提示4:
1.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国人的警钟。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永留史册。
3.要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
4.要有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堂训练
1、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可兑换一两银,到鸦片战争前夕,则要一千六百文铜钱才可以换得一两白银,白银价格在近五十年中涨了一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C )
A.闭关锁国导致白银流入减少 B.生产敝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
C.走私贸易直接引发银贵钱贱 D.工业革命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2、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 B )
A.魏源 B.林则徐 C.文天祥 D.郑成功
课堂总结
展示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作业第16课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索;2、时间;3、结果;4、影响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2、时间;3、经过;4、结果;5、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教学反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