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科基本操作.ppt

发布:2023-06-18约6.8千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了解病情(B超、CT),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手术必要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签字; 病重患者:加强全身支持、抗炎、维持内环境稳定; 地点:治疗室、手术室 器械准备:脓肿切开引流包、手套、治疗盘 (碘酒、乙醇、棉签、局麻药、凡士林纱条、双氧水、引流条等)。 准备工作 局部皮肤洗净(备皮); 合适体位,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 局部常规消毒,沿脓肿周边做局部麻醉 (静脉麻醉); 用尖刀刺入脓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 如脓肿不大,切口最好达脓腔边缘。 操作方法 切开脓腔后: 以手指或器械伸入其中,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使成单一的空腔,以利排脓; 亦可在脓腔两侧处切开做对口引流。 操作方法 深部脓肿: 切开之前先用针穿刺抽吸,找到脓腔后,将针头留在原处,作为切开的标志; 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顺针头的方向,用止血钳钝性分开,到达脓腔后,将其充分切开,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检查; 以凡士林纱布按顺序紧紧地填塞整个脓腔以压迫止血,术后1-2天轻轻取出全部填塞敷料后,改换抗菌纱布。 切口设计应兼顾术后患者体位, 有利引流、减少术后瘢痕和神经损伤; 分离脓腔时避免损伤已形成屏障的其他各间隙脓腔壁, 以减少感染扩散的可能; 脓肿切开引流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明显缓解多系脓液 引流不畅或另有脓肿未能引流,应探明原因以补救; 注意术后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和水电解质平衡; 切开引流时应常规送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 注意事项 各物品归类处理:包括污物和器械; 安排好病人,最后洗手; 记录手术过程。 术后整理 四、静脉切开/置管术 静脉切开/置管术 适应症 术前准备 部位选择 手术步骤 术后处理 病情危急,如休克、大出血或严重脱水, 需要迅速补液输血而静脉穿刺未获成功者; 需要较持久的静脉内滴注者; 有时在大手术中为保证输液输血的通畅; 有时为测量中心静脉压; 通过静脉的特殊检查,如右心导管检查等; 介入疗法,全胃肠外营养。 适应症 局部皮肤清洗、消毒; 准备输液用具,备好各种口径的静脉插管; 手术器械:静脉切开包。 麻醉:局麻。(如有其它异常也可选择全麻) 术前准备 上肢表浅静脉:如头静脉(前臂内旋)、贵要静脉(前臂外旋)、 肘正中静脉等都可选用; 体表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而内踝前的大隐静脉位置较恒定, 且便于制动,故多选用; 其次,视病情需要,亦可选股部卵圆窝下方行高位大隐静脉切开; (有报道)肢体皮肤损毁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选用下腹壁浅静脉切开。 部位选择 以足内裸前上方大隐静脉切开为例: 1.静脉切开部位的皮肤,以碘酒、酒精消毒, 铺孔巾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术前检查静脉本身有无异常,注射针头及塑料管或硅胶管是否通畅,输液装置衔接是否牢靠。) 手术步骤 2.内踝前上方一横指处作1-2cm长的皮肤横切口。用弯止血钳将切口下的大隐静脉从皮下组织中分离出来1-1.5cm长,从静脉的深面引进这二根细丝线。 (切皮时不要过分用力,以免损伤下面的静脉。) 手术步骤 3.结扎静脉远侧端丝线,结扎线暂不剪断,以便作牵引用,近侧端丝线暂不结扎。反向提起两根丝线,在两线之间静脉壁斜行剪开一小口 剪开静脉管径的1/3 手术步骤 4. 经此小口插入已与输液器连接的粗细适宜的塑料管或静脉切开针头。 导管插入深度10-15厘米; 小儿插入3-5厘米。 手术步骤 5. 将近端丝线缚紧导管或针头,防止漏液和滑脱。剪断静脉近端和远端结扎线。 (结扎静脉近、远端) 手术步骤 6. 缝合皮肤,将塑料管或静脉切开针头结扎固定于皮肤缝线上。 7.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 (缝合伤口) (包扎、固定) 手术步骤 术后处理 合理的换药方法、伤口用药、引流条放置、适当的敷料、恰当的换药间隔时间是保证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延误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感染,因此正确的换药是提高外科治疗的关键。 组织内的缝线无需拆除,皮肤缝线除可吸收线外需要拆除。 间断拆线一般是指隔一针拆一针 一、拆线 拆 线 拆线时间 拆线步骤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拆线后的整理 时间要根据手术部位、病人状况等具体情况而定: 头、面、颈部 3~5天 腋下、下腹部、会阴 5~7天 上腹、胸、臀部 7~10天 背部、四肢 10~14天 腹部减张线,关节及其附近的手术,术后14天拆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