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生活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问题生活化
河南省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 杜艳玲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也离不开实际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不断去创新,不断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把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物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去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例如,在《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中,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认识间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逐步构建数学模型。
课堂伊始,我出示一盒学生们常见的并且又比较喜欢吃的3+2 饼干,请学生们猜一猜,为什么称它为3+2 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答案,3 层饼干2 层夹心。此时,我就顺势引导,像这种饼干与饼干之间的夹心,我们称之为“间隔”。这种饼干有2 层夹心,我们就说它有2 个间隔。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说,广场上的钟声、锯木头、公共汽车站的设置、电线杆的排列等等。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这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气息,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方式,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分散了难点。
二、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一提到数学,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的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名数学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最大公因数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观察客厅或卧室的地砖,看一看所贴的地板砖数是否正好为整数块(没有切割)。如果是,方砖的边长与房间的长和宽应分别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能否设计出一种规格的方砖正好铺满你的房间?
课堂上,我又启发同学们,生活中的地砖现象也可以借折纸来解释。
用一张长15 厘米,宽10 厘米的长方形纸,折出面积相等的若干个小正方形而无剩余(小正方形的边长是整理米数)。学生在思考分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若无剩余,折出的小正方形边长既要能整除长方形的长,又要能整除长方形的宽。也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的因数,也是宽的因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可以通过找长方形长和宽的因数的方法来确定小正方形的边长。再一次安排折纸活动,如用一张长12 厘米,宽8 厘米的长方形纸,学生会更清楚的看到小正方形的边长数1、2、4 分别是12 和8 公有的因数。至此,揭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从课前观察到课堂上的折纸活动,看似与数学无关的内容,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用数学”的意识已初步形成。由因数概念发展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中产生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把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题:要把6 盒磁带一起包装,你能想出几种包装方案?再给出两种包装方法,要求学生先猜测哪种方法更省包装纸,然后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再如,六年级应用题总复习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六(1)班31 人到公园去划船,公园里有两种船,大船每条乘坐9 人,每小时租金20 元;小船每条乘坐4 人,每小时租金9 元。如果他们划船1 小时,请你设计至少3 种租船方案,确定最佳方案。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升华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