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河北省魏县仕望集乡刘拐小学 韩巧荣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21-0
在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一种“拉绳效应”,或者说是“旁观者效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困难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等。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以上所谈问题,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该用则用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率高,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在学生认知遇到困难时开展合作。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无法形成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关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把12 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最大?怎样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这样的拓展性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个时机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的启发和带动下共同来参与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也扩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路。
2、在学生意见不够集中时开展合作。
当学生在分析、回答某一问题时,出现多个答案,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合作学习,组织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争辩中明晰正误。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在认识了平均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次半期质量测试中,每科满分100 分,小英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86 分,那她的英语学科的分数可能是60 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像砸开了锅,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不可能,这时我立即组织辩论,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发表意见,相互说服对方,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各组学生都举实例,表看法,最终正确答案在小组合作辩论中浮出水面。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建构合理的结构,面向全体学生
1、合理组建,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按学生成绩差异来组建、搭配,让学生先行自由组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进行调配。同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和性格孤僻的学生,组成多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由于尊重学生的合作意愿,使他们在合作时感到宽松、自由、和谐,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科学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表现消极,个别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影响全组的学习士气,降低全组的学习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教学中,要给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分配任务,促使他们个个都积极参与,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进行奖励或指出存在问题。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同学生所在的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避免个别人的回答成为某一小组的标准答案或“代言人”。而别的小组成员成了旁观者的情形。
三、把握适当尺度,提高合作效率
1、精心设计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的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认真选择,做到精挑细选,选择最需要提供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小组内先讨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