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泌尿系统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 1.组成 肾:过滤血液产生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尿 尿道:排出尿液 2.功能:排出人体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等,从而参 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静脉 肾动脉 肾 盂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与位置 形态:实质性器官,蚕豆形。 上端宽薄,下端窄厚; 前面微凸,后面扁平; 外侧隆凸,内侧凹陷。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与位置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 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 经和肾盂出入的门户。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 织所包裹称肾蒂。 肾窦:肾门向肾内凹陷形成的腔 称肾窦。容纳肾小盏、肾 大盏、肾盂、肾血管和脂 肪等。 位置:左右各一,位于腹腔后上腹后壁脊柱两侧; 是腹膜外位器官。 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与位置 肾区: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椎体。肾门的体表投影在 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内,临床上称肾区。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与位置 二、肾的剖面结构 肾实质 肾皮质:肾柱 肾髓质:肾椎体(15—20个) 肾乳头(乳头孔) 肾小盏 肾大盏 肾 盂 肾窦 输尿管 三、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 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 纤维囊 包裹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与肾实质连结疏松,易于剥离。 脂肪囊 肾筋膜 前后两层 临床进行肾囊封闭时,药物注入脂肪囊。119页 四、肾的微细结构 泌尿小管 肾单位 集合小管 肾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 肾实质 (一)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侧肾约有100万—140万个。 四、肾的微细结构 1.肾小体 (1)血管球:管壁极薄,一层有孔内皮细胞和基膜 构成。 入球微动脉粗短 出球微动脉细长 功能: 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特点: (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 四、肾的微细结构 (2)肾小囊: 1.肾小体 (1)血管球: 壁 层:单层扁平上皮 肾小囊腔:连通近曲小管 脏 层:足细胞构成 (2)肾小囊: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并凹陷而成的杯装双 层囊,包裹着血管球。 (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 四、肾的微细结构 足细胞次级突起 有孔内皮 次级突起间的裂隙叫裂孔,裂孔上覆盖着裂孔膜 足细胞 滤过屏障(滤过膜):血液流经血管球,滤出形成 原尿时,必须通过有孔内皮、基膜、裂孔膜, 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 若滤过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均可漏入肾小囊腔内,出现蛋白尿或血尿。 2.肾小管: 肾单位袢: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共同构成的U形结构称肾单位袢,又称髓袢。 四、肾的微细结构 (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 近端小管 (最粗最长) 细 段 远端小管 曲部:远曲小管 直部 直部 曲部:近曲小管 肾单位袢 (髓袢) (二)集合小管 (三)球旁复合体 续接远端小管曲部,汇合形成较粗的乳头管,开口于肾乳头。 1.球旁细胞 入球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转变而成,分泌肾素。 2.致密斑 远端小管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的椭圆形斑块状隆起,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四、肾的微细结构 四、肾的微细结构 泌尿小管 肾单位 集合小管 肾小体 肾小管 血管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细 段 远端小管 曲部:远曲小管 直部 直部 曲部:近曲小管 肾单位袢 (髓袢) 肾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 肾实质 五、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肾血液循环作用:营养肾组织;参与尿的形成。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血管粗短,流速快、流 量大。 2.血管球的入球微动脉粗短,出球微动脉细长,血管 球内压力较高,有利于肾小体的滤过作用。 3.肾血液循环中,动脉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第一次是入球微动脉形成血管球,有利于原尿生成; 第二次出球微动脉在肾小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 有利于肾小管对原尿重吸收。 第二节 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 一对,肌性管道, 腹膜外位器官, 长20~30cm, 管径0.5~1.0cm, 起自肾盂止于膀胱。 输尿管分3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 ① 输尿管起始处; ② 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③斜穿膀胱壁处。 狭窄意义 当尿路结石下降时,易嵌顿于狭窄处,引起剧烈绞痛。 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