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2.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其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A. B. C. D.
3.(2014春?思南县校级期末)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a=可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a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vt﹣v0)成正比,与速度改变量所对应的时间t成反比
B.由公式a=可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a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平方的改变量(vt2﹣v02)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位移s成反比
C.由公式s=可知,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s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
D.由公式vt=vo+at可知,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加速度a>0,则物体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a<0,则物体做减速运动
4.(2015秋?万州区校级期中)如图两个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它们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Q、P上,当物体平衡时上面的弹簧处于原长,若把固定的物体换为质量为2m的物体(弹簧的长度不变,且弹簧均在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再次平衡时,物体比第一次平衡时的位置下降了x,则x为( )
A. B.
C. D.
5.(2016?南昌校级模拟)质量不可忽略的小球与轻质弹簧相连,穿在光滑的杆上,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弹簧下端固定于杆上,初始系统静止,现在将系统以加速度g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静止时,弹簧对小球的弹力等于小球重力的一半
B.静止时,杆对小球的弹力小于弹簧对小球的弹力
C.加速时,弹簧对小球的弹力等于零
D.加速时,弹簧的形变量是静止时的2倍
6.(2014?淮阴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吊床用绳子拴在两棵树上等高位置.某人先坐在吊床上,后躺在吊床上,均处于静止状态.设吊床两端系绳中的拉力为F1、吊床对该人的作用力为F2,则( )
A.坐着比躺着时F1大 B.躺着比坐着时F1大
C.坐着比躺着时F2大 D.躺着比坐着时F2大
7.(2016春?张家口期末)如图所示,将一横截面为扇形的物体B放在水平面上,一小滑块A放在物体B上,仅考虑物体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其余接触面的摩擦不计,已知物体B的质量为M、滑块A的质量为m,当整个装置静止时,A、B接触面的切线与竖直的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为Mg
B.物体B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C.滑块A与竖直挡板之间的弹力大小为mgtanθ
D.滑块A对物体B的压力大小为
8.(2015?吉林校级一模)如图所示,两梯形木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之间的接触面倾斜.A的左侧靠在光滑的竖直墙面上,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作用
B.木块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木块A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D.木块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9.(2016春?准格尔旗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于0点.现用水平力F缓慢推动斜面体,小球在斜面上无摩擦地滑动,细绳始终处于直线状态,当小球升到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以及绳对小球的拉力B的变化情况是( )
A.FN保持不变,FT不断增大
B.FN不断增大,FT不断减小
C.FN保持不变,FT先增大后减小
D.FN不断增大,FT先减小后增大
10.(2015秋?大连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小方块代表一些相同质量的钩码,图1中O为轻绳之间连接的结点,图2中光滑的轻质小滑轮跨在轻绳上悬挂钩码,两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将图1中B滑轮的端点B稍稍右移一些,图2中的端点B沿虚线稍稍上移一些,(2图中的绳长不变)则关于图θ角和OB绳的张力F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图中的θ角均增大,F均不变
B.1、2图中的θ角均增不变,F均不变
C.1图中θ角增大、2图中θ角不变,张力F均不变
D.1图中θ角减小、T不变,2图中θ角增大,F减小
11.(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