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免超敏反应微生物与免疫学.ppt

发布:2017-05-29约4.36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六章 超 敏 反 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分 类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 型 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概 念: 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 点: 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各种成分 *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2.激发阶段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 释放的活性介质: * 预先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 细胞因子(IL-4、IL-13)等。 四、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生物学作用 速发型超敏反应在控制蠕虫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蛔虫等)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抗感染机制是由Th2细胞、IgE(B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共同来发挥作用的。 过敏性皮炎 ★药物防治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1. 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或Rh不符 理化生物因素使自身抗原结构改变 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交叉 2.吸附在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 半抗原(药物)吸附在血细胞表面 3.通过FcR、CR与靶细胞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分子与细胞 1. 抗体:IgG、IgM 2. 补体参与: 3. 参与的细胞: 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 三、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IgM类抗体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介导溶细胞效应 2. 调理吞噬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C3a、C5a吸引吞噬细 胞→借助其表面FcR与C3bR→促进对靶细胞的吞噬 3.ADCC效应: NK及吞噬细胞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4.改变靶细胞功能: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 抑制靶细胞功能 动画演示ADCC作用 (四)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同种异性型抗原引起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由自身抗原引起 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 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白三烯的作用与组胺相似,但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更强烈、持久的收缩。前列腺素的作用与组胺也相似。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借助所表达的IgG FcR与靶细胞表面IgG的Fc段结合,释放细胞毒物质,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III 型 超 敏 反 应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AgAb复合物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 C3a、C5a 中性粒细胞浸润 释放溶酶体酶 组织炎性损伤 活化血小板 血管活性胺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充血 激活凝血系统 局部缺血、出血、坏死 血管炎症和组织损伤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未能及时清除 组织局部易沉积 量过大 补体障碍 吞噬细胞障碍 局部血管高压与涡流 血管通透性增加 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IV 型 超 敏 反 应 (细胞免疫应答) 初次刺激 抗原 再次接触 T 细胞致敏 CD8 + T 细胞 局部组织损伤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杀伤靶细胞 CD4 + T 细胞 趋化因子、 IFN- γ 、 T NF- β 、 IL-2 、 IL-3 、 GM-CSF Ⅳ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参与IV型超敏反应的各种成分 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异体组织细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