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超敏反应培训.ppt
概念;分类;Ⅰ型超敏反应;特点;一、主要参与成分;常见的几种变应原;IgE抗体
IgE半衰期短,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
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半寿期延长;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9;;11;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PGD2)、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发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膜上的过程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的过程;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IgE结合
膜表面FcεRⅠ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
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
TNF-?和IL-4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表现临床症状;16;17;静息肥大细胞;19;20;常见疾病;防治原则;第三节Ⅱ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参与成分;发生机制;27;28;常见疾病;30;第四节Ⅲ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参与成分;发生机制;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组织损伤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
----吸引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局部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炎症
血小板的作用
----释放血管活性胺,加重充血水肿
----聚集形成微血栓,致局部缺血、出血坏死;TypeIIIhypersensitivitymechanism;38;39;常见疾病;Arthus-likereaction;;;第五节Ⅳ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参与成分;发生机制;48;49;;51;52;;常见疾病;;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