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单元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测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测试)
一、选择题
1.“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市场经济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计划经济
D.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2.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Pays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 )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
4.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人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
5.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经济最深刻的影响是( )
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6.剑桥大学教授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分析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据材料二,能否说材料一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为什么?
(3)有人认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所逼出来的,“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其含义分别是什么?其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由“大萧条(始于1929年)”可知是首发于美国的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由“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而胡佛竟说“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可见其并不鼓励公共救济事业,排除A项;面对经济危机,胡佛依然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故C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由把经济危机“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可看出胡佛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A项是罗斯福新政实施前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B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C项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政策。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可知是指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措施之——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土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其目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图片显示信息是“工作付酬”,即扩大就业,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美国”
可知是发生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为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政府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非选择题
7.(1)危机波及范围广;由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了所有经济部门;后果空前严重。(2)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不能。新政仅仅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3)“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市场经济潜在的(看不见的)规则和机制,即自由放任主义。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中居主流地位。“看得见的手”:政府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即凯恩斯主义。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中居主流地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