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12.想别人没想到的【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ppt

发布:2018-06-20约2.39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的意思是忽然醒悟过来。和上文的“奇怪”相照应,表明两个徒弟终于明白了小徒弟得到称赞的原因,也明白了做事要勇于创新,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维的道理。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遇事要善于动脑筋,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因为小徒弟的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正是画师所要的——不只是需要画画的技巧,还要有意境和创新思维。所以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1.画师给三个徒弟出了一道怎样的考题? 画师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串珠问题: 2.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做的? 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在纸上画了许许多多骆驼头,小徒弟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还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线,画面营造出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景。 3.画师对于三个徒弟的画的态度是怎样的? 画师看了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看到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这个故事给了大家怎样的启示? 启示:大胆创新,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起因 经过 二徒弟 小徒弟 另辟蹊径 大胆创新 结果 ——画师考徒弟: 同样大小的纸画最多的骆驼 ——密密麻麻的小骆驼 ——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两只骆驼走在群山中 ——恍然大悟:另辟蹊径, 用有限表现无限 课文结构 本文通过讲述画师为了考徒弟,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比谁画的骆驼多,结果小徒弟受到画师称赞的故事,说明了做事情要有创新思维,独辟蹊径,想别人没想到的道理。 课文主旨 阅读方法解密:概括主旨的方法 分析文章的标题法: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想别人没想到的。本文通过写画师对三个徒弟的考量,最后小徒弟另辟蹊径受到画师称赞,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标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需要一把剪刀 据说篮球运动刚诞(dàn)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为了让比赛更顺畅地进行,人们想了很多取球方法,都不太理想。有位发明家甚至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种方法仍没能让篮球比赛紧张激烈起来。 推荐阅读 终于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网样式。 去掉篮筐的底,就这么简单,但那么多有识之士都没有想到。听来让人费解,然而这个简单的“难题”困扰了人们多年。可见,无形的思维定式就像那个结实的篮子禁锢(gù)了我们的头脑,使得我们的思维就像篮球被“囚禁”在了篮筐里。于是,我们盲目地去搬梯子、去制造机器…… 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就需要这样一把剪刀,去剪掉那些缠绕我们的“篮筐”,生活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 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hài)杂诗》龚自珍)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ɡōnɡ)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国学诵读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绘“藏” 】 有人给画师们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都煞(shà)费苦心,精心制作,但都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有一位画师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汲(jí)水的老和尚。大家都为他叫好。因为有僧就有寺,可是见僧不见寺,说明寺必“藏”于山中。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俗语】 1.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2.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让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完成 “阅读方法练”“写作方法练”。 完成“主题探究”“拓展提升”。 * *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重点)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串珠问题: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