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年级上语文课件《朱德的扁担》课件第二课时人教版(2016部编版).ppt

发布:2018-06-21约2.51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朱德的扁担 1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串珠问题: 1.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 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详写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出朱德的什么品质? 3.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后来,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 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边听边想 1.“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不远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远处”一词点明了井冈山周边环境的险恶,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 2.“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了什么?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从井冈山到茅坪挑粮困难重重,一是路程长,二是路难走。 积累: 试着写几个“山高路陡”这种形容路难走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羊肠小道、寸步难行、跋山涉水、崎岖不平、翻山越岭、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磕磕绊绊 3.“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战士们心疼什么?是怎么做的?朱德又是怎么做的?这五个字有什么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战士们心疼朱德,担心劳累过度,身体吃不消,于是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想让他再挑粮了。朱德却又找来一根扁担,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向战士们表明了决心:一定要跟战士们一道挑粮。写上“朱德的扁担”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从中体会到,战士们很爱朱德同志,被他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以小见大 概念: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作用:一是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三是小中见大,以这种方式记人记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突出了人物XXX的品质,深化了主题。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这篇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表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1.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 到茅坪去挑粮,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串珠问题: 2.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详写朱德挑粮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出朱德的什么品质?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中看出朱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3.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可是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中体会到体会到战士们爱朱德,朱德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4.后来,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 因为“朱德的扁担”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战士们看到朱德这么坚定信心要挑粮,不好意思再藏了。 课文结构 朱德的扁担 井冈山会师 藏扁担 不再藏扁担 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 越发敬爱 不好意思再藏 朱德:白天挑粮 晚上研究如何打仗 战士心疼——藏扁担 朱德又找一根并作记号 本文是讲了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朱德故事 以身作则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