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利润中心”移位看中国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pdf

发布:2018-06-09约7.6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后调控时期地产 开发模式的颠覆 ——从“利润中心”移位看中国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 ■编辑 彭光华 随着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扩大,房屋价格上涨过 快,需求偏大、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 乱等突出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 施。通过金融、税收、调整土地供应、住房供应结 构等政策,使房地产业投资规模过大、房屋价格上 涨过快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引导房地产市场走上 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那么,在后调控时期房 地产开发模式应该怎样随着后调控时期的变化而 改变呢?本文着重从生产要素竞争阶段、生产工 具竞争阶段、生产方式竞争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重 要阶段来分析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 解析房地产开发模式目前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前瞻战略研究模块 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历史 前后不到20年,这期间,开 发模式究竟在哪些层面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将呈现 哪种变化趋势?串联这些变 化的主线是什么?在“模式” 一词庸俗化、泛滥化的当今 语境下,这些问题该认真思 考。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完整 的商品生产过程,它至少应 包含三个重要环节:生产要 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纵 观中国整个房地产开发历程,在不同时期,这三个环节都曾担当过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 “利润中 心”。生产要素、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构成房地产开发模式的三个环节要素,让问题变得逐步清晰。 而要谈其 “转变”,“利润中心”的推移,无疑是一个合适的视角。实际上,从中国整个房地产业发 展的进程来看,房地产业的竞争格局正是围绕上述三个 “利润中心”顺次推进的,“目前是第二个 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演义。”从房地产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 “利润中心”移 位现象,可以清晰地透视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变。 一、生产要素竞争阶段——土地、金融主 客易位 1、土地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一方面,资金可以靠银行贷 款解决;另一方面,对于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市场,个性化需求尚未形成,“不管是什么样的房 子,只要是开发出来的房子,基本都不愁卖”。因而,土地就成为当时整个房地产界绝对的 “利润中心”。资金和开发则从属于土地。 2、土地金融政策变化将颠覆传统模式 当时的房地产商不能叫房地产商,可能更多叫地产商。1993年在海南,张维伦拿一块地,从 34 《决策情报》总第62-63期 后调控时期地产开发模式的颠覆 楼市热点解读 4楼到5楼,一转手就能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是这一切很快就结束了。导致局面出现变化的原 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土地供应日益紧缩化、透明化之外,还有来自金融市场的 “两紧松”变化。第 一个 “紧松”,是指金融政策对于作为供方的房地产开发商日渐偏紧,但对于作为需方的购房人而 言,“虽然也曾一度偏紧,但目前许多城市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放松信号”。第二个 “紧松”,是针 对开发商的贷款、融资,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越来越紧,但境外的投融资渠道逐渐增多,所 谓 “内紧外松”。 以 “两紧松”为代表的一系列来自土地、金融等政策环境的变化,正在颠覆传统的 “土地利 润中心制”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万 通 转 型 万通计划两年内完成企业转型,将公司业务明确划分成四部分:住宅、万通中心商业、物 业、定制服务和土地运营。住宅的开发销售可以创造现金流量,商用物业创造优质资产 和稳定收入,定制服务是创造利润最快的,而土地(运营)是调节器。”万通把土地运营和 开发流程分开的战略,缩短了房地产开发的产业价值链,把开发收益和土地收益主次分 开,是顺应利润中心转移趋势之举。 3、金融占主导地位,日渐清晰 2003之后,金融主导房地产开发的局面趋于明朗。随着土地市场的公开化供应,尤其是2004 年整个土地招拍挂体系建立之后,资金成为获取土地的最大、甚至是惟一的筹码。相应地,制约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