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会考高二历史复习.ppt

发布:2017-05-23约4.37万字共2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授土授民,权利义务相统一,以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积极: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B.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诸侯国在自己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一旦王室衰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分封制就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中央统一下的地方分权) 宗法制(祭祖) 特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 作用:⑴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⑵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血缘纽带)是里、分封制(宗法制政治方面的表现)是表 秦朝 开创了专制主义(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 地方)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三公: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家天下) 郡县制(春秋后期出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吏有任期,不能世袭,没有封地) (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中央--皇帝) 分封制:血缘关系(宗法)世卿世禄 贵族政治 地方分权 郡县制:地域关系 皇帝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1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 的经济活动,为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2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 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 的范围内传播。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有票拟权 明内阁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 宰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权力的中心,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设军机处,大臣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权,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明代的内阁制度 P 66 第3题 古代地方的两次叛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七国之乱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掌握军、财和行政等权力,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 解决措施(汉武帝推恩令瓦解诸侯国和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 安史之乱原因(地方藩镇节度使力量过大,掌握军、财、行政大权,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统治,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解决措施(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收精兵: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 相分离 削实权: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设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通过转运使,运往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一方面造成冗兵(削弱军队战斗力)、冗官(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冗费(财政危机,导致了国家积贫积弱) 特点:1、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2、重文轻武 3、分化事权(分割权力),加强集权 元:行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文学的繁荣。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标准越来越科学,具有客观、公平和公正的特点 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的八股取士方式称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监察(官员)和谏议(皇帝)机构 监察:秦(御史大夫) 汉(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十三州刺史) 唐、宋(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