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5 心电图(正常).ppt

发布:2017-05-29约2.58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 ECG或EKG) 心脏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体表各处就产生不同的电位 身体各处电位不断变动 通过心电图机把这种变动着的电位连续描 记成的曲线,就是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确诊: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 可靠:特征性改变和演变→心梗 协助诊断: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和损伤、 药物和电解质紊乱等 无诊断价值:瓣膜活动、心音变化、心功能 可用于心电监护;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 / 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 -90mv 极化状态--- 无电流活动 ;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K+电位) 静息电位--- -90mv 极化状态--- 无电流活动 ;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去极化 ;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去极化 Na+离子平衡电位 →反极化 ;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去极化 Na+离子平衡电位 →反极化 K+离子外流 →复极化;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去极化 Na+离子平衡电位 →反极化 K+离子外流 →复极化 K+离子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与电流;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心电向量 心电有大小,有方向 箭头的方向指示电偶正极的方向 箭杆长短表示电流大小 综合向量由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得;心电图导联体系 将两个金属电极置于人体表面上的两个不同的部位,并将两电极用导线和心电图机相连,构成电路,称为导联(lead);心电图导联体系 常用导联: 标准肢导联(双极导联) L1(Ⅰ)、L2 (Ⅱ)、L3 (Ⅲ) 单极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 、aVL、aVF 胸导联 V1~V6 常规12导联体系;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标准肢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标准肢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单极肢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加压单极肢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心前区导联;心电图导联体系 连接方法: 心前区导联;V1;心电图导联体系 导联轴 六轴系统;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P波--- 心房除极波 综合向量指向左下方 波形 前一半右房 后一半左房;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P波 高尖:右房肥大→肺性P波→肺心病 双峰:左房肥大→二尖瓣P波→风心二狭;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P波 高尖:右房肥大→肺性P波→肺心病 双峰:左房肥大→二尖瓣P波→风心二狭;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QRS波群--- 心室除极波 综合向量指向左后下方;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T波--- 心室复极波 与QRS中主波方向一致;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波形及命名 PR段--- 心房复极 PR间期--- 心房除极+复极 ST段--- 心室复极 QT间期--- 心室除极+复极;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记录纸 纵横交织的大小方格纸 细线间距为1mm,粗线间距为5mm 定标电压1mv,走纸速度25mm/sec 纵向---电压(波的振幅)1mm=0.1mv 横向---时间1mm=0.04s 特殊情况下,可调整定准电压和走纸速度;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记录纸;心电图测量 测量 选择波形清晰的导联 电压(振幅):上上上 下下下;心电图测量 测量 选择波形清晰的导联 电压 时间:内缘-内缘;心电图测量 测量 选择波形清晰的导联 电压 时间 心率:60/R-R(60/P-P);心电图测量 测量 选择波形清晰的导联 电压 时间 心率:60/R-R(60/P-P) 简易估算;心电图测量 测量 电压 时间 心率 电轴:;心电图测量 测量 电压 时间 心率 电轴;心电图测量 测量 电压 时间 心率 电轴:;心电图测量 测量 电压 时间 心率 电轴 钟向转位;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波 方向:aVR倒置、Ⅰ、Ⅱ、aVF、V3~6直立 时间:0.12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形态:光滑、钝圆;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