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im螺旋线行波管模拟案例讲义选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技术资料
VSim螺旋线行波管模拟案例讲义
第一部分 概述
模拟的对象为一个典型的螺旋线行波管。基本结构是在金属管内装有螺旋线和介质夹持杆,然后在两端引入输入和输出端口。当电子束进入螺旋线波导时,就产生微波放大。实际模拟时我们用很多圈的螺旋线,为了看清几何,我们用一组示意图来描述:
第二部分 几何生成
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到,整个几何模型包括下面的主要内容:
金属外壳:
在外壳上安装了耦合端口,这里使用的耦合端口是一个简单的同轴线针头-壁面耦合,在模拟的时候直接从同轴线送入TEM波。
然后是作为波导的螺旋线,同轴线针头直接耦合到螺旋线上。
接下来,为了支持螺旋线,需要三根介质夹持杆:
剖面图显示出夹持结构:
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个圈数很多的螺旋线(N=100 turns以上)。此外,在实践中还需要加入衰减器。我们首先把匝数调整到100,然后可以看到衰减器的结构(去掉外壳以便看清):
中央绿色的是衰减器。
这里需要考虑一下VSim的逻辑,金属件都必须被实现为几何结构(gridBoundary),而夹持杆(介电结构)和衰减器(电导耗散)既可以实现为几何结构,也可以直接用函数引入,它们并不是必须被写成gridBoundary的。确定一个结构是否要被实现为gridBoundary,要看它的具体应用。例如如果设置夹持杆和衰减器都要吸收电子,那么就应该将它们实现为gridBoundary,而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夹持杆和衰减器的吸收,那么就可以到处理电磁场的时候再写这个部分。
除了上述的部分之外,VSim逻辑建议把所有的粒子发射源(emitter)都设置成为gridBoundary。所以,在几何建模部分,需要建立金属部件和发射体的gridBoundary。特别是,如果整个系统中有若干组金属部件,但其中只有一个用作发射体,那么这个必须额外被单独几何建模一次,吸收体同理。
gridBoundary可以用常规的gridBoundary对象来做,也可以使用geometry宏来做。下面是用geometry宏实现的金属部件几何,其中复杂的主要是螺旋线结构。基本思路就是从一个实体开始,不断贴上或者挖去部分,最后形成金属部件。
$ DM_FRAC = 0.25
$ import geometry
fillGeoExpression(tube, geoCylinderXP(x-XBGN_GUN_WALL,y,z,REND_TUBE,LENGTH_TUBE_SHELL) )
$ if PERIODIC_GEOMETRY==0
fillGeoExpression(inputCoaxShell, geoCylinderXP(y-YBGN_COAX,z,x-XBGN_HELIX,RSHELL_COAX,LEGNTH_COAX) )
fillGeoExpression(outputCoaxShell, geoCylinderXP(y-YBGN_COAX,z,x-XEND_HELIX,RSHELL_COAX,LEGNTH_COAX) )
$ endif
voidGeoExpression(tubeInterior, geoCylinderXP(x-XEND_GUN_WALL,y,z,RBGN_TUBE,LENGTH_TUBE_INTERIOR) )
$ if PERIODIC_GEOMETRY==0
voidGeoExpression(inputCoaxInterior, geoCylinderXP(y-YBGN_COAX,z,x-XBGN_HELIX,ROUTER_COAX,LEGNTH_COAX) )
voidGeoExpression(outputCoaxInterior, geoCylinderXP(y-YBGN_COAX,z,x-XEND_HELIX,ROUTER_COAX,LEGNTH_COAX) )
$ endif
fillGeoExpression(helix, geoCylinderXP(x-XBGN_HELIX_WIRE,yHelix(y,z),zHelix(x,y,z),RWIRE_HELIX,LENGTH_HELIX_WIRE) )
$ if PERIODIC_GEOMETRY==0
voidGeoExpression(trimHelixInput, myHalfCylinderXPZ(x-XBGN_HELIX_WIRE,y,-z,RBGN_TUBE,LENGTH_TRIM_HELIX_INPUT) )
voidGeoExpression(trimHelixOutput, myHalfCylinderXP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