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8.5-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5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docx
30
32
T/CACM1318.5—2019
引言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non-atrophicgastritis)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症状易反复发
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该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慢性胃炎认识的提高和内镜与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2017年国内先后更新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及《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有必要对该病的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满足众多基层医生的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T/CACM1318的本部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讨论并结合现有诊疗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方面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以期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基层医师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
33
T/CACM1318.5—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5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基层医生版)
1范围
T/CACM1318的本部分规定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特征、治疗、并发症预防、预防调摄。
本部分适用于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non-atrophicgastritis
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4流行病学特征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要高于
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Hp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chronicactivegastritis)。即Hp胃炎,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感染外,
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感染率。目前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8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49.4%),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2.3%)。同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34
T/CACM1318.5—2019
5诊断及特征
5.1辨证要点
本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而发生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本病的病机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阳)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湿阻/热和血瘀,其中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5.2分型
5.2.1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5.2.2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反酸或烧心,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5.2.3脾胃湿热证
脘腹痞满或疼痛,大便黏滞或溏滞,食少纳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身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5.2.4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