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T∕CACM 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docx

发布:2025-04-05约1.77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2

184

T/CACM1318.27—2019

引言

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30%~40%。随着国内外对胰腺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个体化及综合化治疗逐渐得到重视,中医学对胰腺炎发病及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胰腺炎,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有效地改善预后。同时,随着鼻饲、灌肠、肠内滴注等多途径给药方法引入中医领域,中医药参与治疗胰腺炎也越来越广泛。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全身症状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且能使本病的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尚缺乏针对基层医生的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标准。T/CACM1318的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参考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和流程,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下,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针对基层医生的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标准,详细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供参考实施的内、外治法,以及并发症预防、康复调摄指导。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此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基层医生的诊疗过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

185

T/CACM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

(基层医生版)

1范围

T/CACM1318的本部分规定了急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特征、治疗、并发症预防、预防调摄。

本部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

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在不同程度上波及邻近组织和其他脏器系统。根据201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中度急性胰腺炎、重度急性胰腺炎;按照病理类型分为:间质水肿型胰腺炎、坏死型胰腺炎。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根据其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应属中医“腹痛”“脾心痛”“胃心痛”“胰痒”“脾实”“结胸”等范畴。

4流行病学特点

过去30年来,胰腺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有一定关系。AP的病因常见胆道因素、酒精性因素、高脂血症因素,其中胆源性胰腺炎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且女性大于男性;在西方国家酗酒是急、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在我国此病因占次要地位。其他病因可见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药物和毒物、外伤性、高钙血症、血管炎、肿瘤性、感染性、先天性、自身免疫性以及其他十二指肠降段疾病和血管病变等。近年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腹部手术后等医源性因素诱发的AP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AP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变化总体来讲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这与胰腺炎的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男性尤其在西方国家多为酒精性胰腺炎,女性主要以胆源性、ERCP术后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为主。AP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发病特点:男性在35岁~44岁为发病高峰期,而女性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逐步上升。

186

T/CACM1318.27—2019

5诊断及特征

5.1辨证要点

根据腹痛的性质和部位、程度、诱发及缓解因素,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和舌脉象进行辨证。AP可分为初期、进展期、恢复期,其中初期及进展期可作为AP的急性期。初期:多为食积、气滞,正盛邪轻;进展期:为湿、热、瘀、毒兼夹,正盛邪实,或痰热,或瘀热;或热毒之邪内陷、上迫于肺、热伤血络,成气血逆乱之危症;恢复期:正虚邪恋,耗阴伤阳,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虚实夹杂。急性期分为5个证型,恢复期分为2个证型。

5.2辨证分型

5.2.1急性期

5.2.1.1肝郁气滞证

脘腹胀痛,或向左季肋部、左背部窜痛,腹胀、矢气则舒,可无发热,情志抑郁,急躁易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