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利息与利.ppt

发布:2017-05-24约1.23万字共8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合肥工业大学:张周印 一、利息及其本质 (一)、利息的产生和发展 利息是从属于信用的一个经济范畴,利息的存在是信用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只要有信用关系存在,就必然存在利息 。 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利息的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借贷资本转化为资本商品,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形成货币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的对立,构成了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p73),利息分为实物利息和货币利息。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 (一)、利息的产生和发展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反映所处生产关系和货币资本价格 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而利息的来源又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一)、利息的产生和发展 利息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信用性质不同,利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利息表现为高利贷者对借者产品的无偿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借贷资本家的货币资本而付出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有力经济杠杆之一,表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不含剥削性质。 (二)利息的本质 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息的来源决定利息的本质。在私有制社会里,资本所有者以利息的形式榨取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反映着剥削关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借贷资金的所有者可以是国家、集体,也可以是个人,他们都是凭借投入的资本来分割利润,获取利息,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是一种按资分配纯收入的形式。 (二)利息的本质 1 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从借贷资本运动的全过程即“二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的运动过程中揭示了利息的本源和本质。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同时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 2 利息反映所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3 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的本质 4 利息的本质在我国的表现: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资金供给制,不讲资金价格。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肯定利息率是货币资本的价格,肯定了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且加强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而加强了我国进行宏观调控能力。 利息报酬论 1 提出者:由配第第一次提出,后由洛克进一步发展。 2 内容:配第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使用权而给贷者带来不便的报酬。洛克认为利息是贷款人承担了风险,所以所得报酬的多少应该与承担风险的大小成正比。 3 缺点:都没有真正理解价值、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生产力论 1 提出者:萨伊 2 内 容:萨伊认为利息由风险利息和纯利息两部分构成,风险利息只能说明收取利息的原因,只有纯利息才是利息本身,因为资本具有像自然力一样的生产力,资本生产力经常与自然生产力混在一起,共同对生产做出贡献,所以当借款人用借入资本从事生产,其生产出的价值的一部分必须用来支付资本生产力的报酬。 资本生产力论 3 缺 点:由于萨伊不懂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不懂得生产要素与活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错误地认为资本级够增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能够生产新价值的结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因而是错误的。 节欲论 1 提出者:西尼尔 2 内 容:西尼尔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三种生产要素:一是人类的劳动:二是与人力无关的自然要素;第三要素或生产手段叫节欲。 3 缺 点:它掩盖了利息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灵活偏好论 1 提出者:凯恩斯。 2 缺 点:认为利息是个人心理因素,是一种心理倾向。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货币,不会自行增值 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货币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内在前提。而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导致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者的共同存在,是利息产生的外在条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 当货币被资本家占有,用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