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利息和利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本章内容: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与利率的作用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第三节、单利和复利 第四节、利率的决定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与利率的作用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1.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理论: (1)威廉·配第、约翰·洛克:利息报酬说 (见教材P48页); (2)达德利·诺思:资本租金说; (3)约瑟夫·马西:利息源于利润说; (4)亚当·斯密:利息剩余价值说。 2.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1)纳骚·威廉·西尼尔:节欲论; (2)约翰·克拉克:边际生产力说; (3)欧文·费雪:人性不耐说; (4)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说。 沿袭上述思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或报酬。 该种补偿由两部分组成: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教材P48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本质的分析) 1.研究视角及观点: 从探究利息的来源角度研究利息的本质,进而认为利息不是产生于货币的自行增值,而是产生于它作为资本的使用,即: 第一,利息以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为前提。 第二,利息和利润一样,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G—G只是一个简化的没有意义的资本运动形式,实际上,货币资本只有借助于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循环,才能产生增值。如果借款人是产业资本家,则生息资本实际运动的全过程就是: 第三,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体现的是资本家全体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因为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深刻地揭露了私有制下的剥削关系,所以马克思的这种利息来源理论也被称为“剥削论”。 2.不同社会的利息本质: 在不同的社会里,利息来源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本质,并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1)前资本主义社会:利息的本质是小生产者与奴隶或农奴们所创造的剩余劳动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产品,它反映着高利贷者、奴隶主和封建贵族残酷剥削奴隶、农奴和小生产者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利息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利润(即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反映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社会:利息的本质是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归社会支配部分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一)利率的概念(教材P49页) (二)收益的资本化 1.概念:教材P49页 2.运用: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中套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见教材P50页) 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如: 地价=土地年收益/年利率 人力资本价格=年薪/年利率 股票价格=股票收益/市场利率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三)利率的作用及其原因(教材P50页) 从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31%上调为5.58%开始,人民币贷款利率进入了长期的上调通道。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9月16日,央行近年来首次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一、基准利率的概念及其形成 1.概念:教材P51页 上述概念表明: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它来确定。 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部分的无风险利率可作为基准利率。现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以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代表。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不过也不尽然,英国的基准利率就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著名的基准利率有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一)按是否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分为: (1)实际利率(教材P52页); (2)名义利率(教材P52页) 。 (两者关系式:教材P53页) (二)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分为: (1)年利率:通常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2)月利率:通常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