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历 史 背 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燕乐 第三节 民间俗乐 第四节 音乐理论 第五节 记谱法 第六节 音乐机构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 第八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历史背景 隋 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又一次高度统一的政权。奠定社会制度体系的基本模式。 调整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管理选拔制度(“试策取士”开科举之先河),废除严刑峻法,按死(绞、斩)、流(1000—2000里)、徒(1—3年)、杖(60—100)、笞(10—50)五等治罪;沿用府兵制度(分平时与战时两种状态);实行均田制使农业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开凿大运河,沟通东、西、南、北,仓储丰盈、商贸发达,内地和睦、边疆稳定。打击突厥(匈奴的别支,据叶尼塞河流域。)、吐谷浑(鲜卑慕容氏的一支);隋炀帝的暴政(增徭役、巡四方、掘长堑、筑长城、修驰道、凿运河、建离宫、打高丽、)与隋末农民大起义(从公元611年王薄起义到616年翟让、窦建德、杜伏威三支主力确立) 历史背景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既是封建制度前期盛世的总结,又是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开端。 中央机构趋于完善,明确立法、行政、监察的职权和分工: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五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 监察制度成熟(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府兵系统的掌兵、调动、指挥各权分离,军队无权干预行政,地方有权监督军队; 刑律更趋完善——《唐律》(现存最早的成文法); 历史背景 学校教育体系更为完善。 京师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两馆:东宫设崇文馆、门下省设弘文馆;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科举考试分制举、常举;武则天开“武举”、加“殿试”、 )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唐玄宗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进入“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土地私有制恶性膨胀,以出租为主要经营方式; 门阀体系的衰败标志着贵族体系在中国政坛的公开消失; 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张 遂(僧一行)的《大衍历》、 孙思邈的《千金方》; 李 春的赵州安济桥;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慧崇塔; 陕西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 雕版印刷《金刚经》; 历史背景 2、宗教与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中国禅宗一派; 道教的《老子》成为贡举加试的主要内容; 儒学经过统一,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以韩愈为代表的反佛一派与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 3、史学首次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设立国家史馆,由史官编修本朝史、由宰相监修前朝史; 李林甫主持编撰的《唐六典》(行政); 杜 佑编著的《通典》(制度); ?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昭陵六骏; 展子虔(qian)的《游春图》(今存最早的山水画)、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阎立本(《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的人物画; 书法纳入吏部的选拔官员的考试中,出现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欧体)、褚遂良,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孙过庭的《书谱》 第一节 概述[1]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自此,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辉煌阶段。开放性的文化政策,在客观上使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 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 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第一节 概述[2] 唐袭隋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