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晋-五代的医学.ppt-第四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 时代背景: 从西晋经隋唐至五代近七百年间,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社会几经变动,稳定与动乱交替,各民族逐步融合,社会日益进步,经济大发展。 隋--京杭大运河,全国交通大动脉唐--七~八世纪百余年稳定发展,人口增加4倍,鼎盛时期,为亚洲文化中心。 科学文化发展高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南朝祖冲之求得精确圆周率,制定《大明历》实测子午线零度经线,观察“恒星自行”;隋开办国子监唐创立翰林院(754年);雕版印刷发明。 儒道佛思想影响医药理论与实践道教 制药化学:晋代多种炼丹法,唐 常用化学药物,“服石(五石散) ” 成风,以致或有舌缩入喉、痈疮 陷背、脊肉溃烂、神经失常甚至 死亡。 隋道徒潘诞欲取童男女骨髓胆汁 炼长生不老丹。 唐太医署设咒禁科。 佛教 由魏晋至隋唐迅速兴盛,带来印 度医药知识; 讲慈善有益医风修养; 有神论、宿命论,“因果报应” “灵魂不灭”有消极影响。 儒家 伦理观念—“医乃仁术” 尊经法古,礼教思想束缚进步与 革新。 其它如南朝范缜“神灭论”,主张 “形神统一”,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素问训解》——最早的《素问》注本,齐梁年间的全元起所作。 《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隋唐时杨上善所作。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所作。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脉经》 作者:王叔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1.确立“寸口脉诊法” 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3.阐述脉的形状和临床意义 4.临床强调脉、证结合 5.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脉诀》 即《王叔和脉诀》,六朝高阳生所作。 把24种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脉。 不能一概以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强调脉象对判断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源症候学的探索 《诸病源候论》 兼称《巢氏病源》 作者:巢元方,曾任太医令。 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对病因的论述: (1)传染病: (2)饮食和疾病的关系: (3)过敏性疾病与体质的关系 漆中毒——过敏性皮炎 (4)不孕症 对症候的描述 中风 麻疯病:《诸癞候》述麻风:初“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中期:“身体遍痒,搔之生疮……锥刺不痛”;晚期:“眉睫坠落,鼻柱崩倒。” 脚气病 精神病 3、鉴别天花与麻疹、热痢冷痢,中风头风等相似重症。 痢分七种:有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热痢、久痢、休息痢等,较以前“肠澼”、“下痢”等大大进步。 4、记录若干外科手术“金疮肠断候”肠吻合术、血管结扎术、创伤异物清除术等。长期用作医学教本和医学生考试科目。 综合方书的编撰 《肘后救卒方》 《千金方》 《外台秘要》 《肘后救卒方》 作者:葛洪,晋代著名的医学家字稚川,号抱扑子。 成书 主要成就 最早提出成药名称 传染病的成就 1.天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虏疮” 2.结核(尸注) 3.恙虫病 4.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5.血吸虫病 6.青蒿治疟 《千金方》 作者与成书: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死于682年,享年102岁。 包括《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主要成就 强调医德 注重妇儿病 强调综合治疗,创制彩色经络图。 注重按摩、灸法:注重自我按摩;重视小儿按摩;介绍许多按摩手法。 提倡食疗 对营养病的认识 药物与方剂 药物及方剂学成就:《千金方》集唐代医药大成,多独到见解。《千金翼方》第一卷为“药录纂要”,记录采药、备急药名、产地、用药处方等;本草三卷,载853药。 5)方剂学成就 《千金要方》有方5700余首,《千金翼方》有2000余方。仅羊肉汤方即有7个。余如美容方、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千金苇茎汤、紫雪丹等为后世名方。 《外台秘要》 作者:王焘。著名的医药文献大师。 主要内容和成就 共40卷,分1104门,方6000余首。 保存大量已散佚的文献。 对传染病的贡献。 药物学的贡献。 按摩学的贡献: 药物学的进步 药物学发展的一般概况 药物种类的丰富扩张 分类方法的进步 药物炮制规范的建立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吴普本草》 吴普,华佗弟子,三国时著名药学家。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的本草学著作。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道家。 载药730味。 创立了药物自然来源的分类法。 《名医别录》 作者:陶弘景。全书载药683味。 书分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每品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菜、米、谷排列。2、基本内容:①? 收录名医常用药物。② 记载《本经》药物新用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