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课件.ppt
*************************************语言产生概念化语言产生始于选择要表达的信息,确定交流意图。这一阶段需要激活相关概念,选择适当的表达视角和详细程度。概念化受到交流目的、听众特点和社会情境的影响,涉及非语言的认知加工,为后续语言编码准备内容。形式化形式化阶段将概念转化为语言表达,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编码和音系规划。词汇选择激活符合概念的词汇项,语法编码确定句子结构和词序,音系规划准备发音序列。这一阶段可能受到舌尖现象的困扰,即暂时无法提取已知的词汇。发音发音是语言产生的最后阶段,将抽象语言计划转化为具体的发声动作。这一过程需要协调多组肌肉,包括呼吸、发声和构音器官。在熟练的语言使用者中,发音过程大多是自动化的,但在学习新语言或处理复杂内容时可能需要有意识的控制。语言习得母语习得母语习得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中不经正式教学而掌握第一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一定的阶段序列:从咿呀学语(4-6个月)到单词期(12个月左右),再到两词句(18-24个月),然后是简单句和复杂句。儿童语言发展既受到生物成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遍性:所有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自然性:无需系统教学,通过自然接触获得关键期:早期经验对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与母语习得相比,第二语言学习往往更依赖于有意识的努力和正式教学,且成功程度差异较大。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年龄、动机、语言天赋、学习策略和文化态度等。年龄因素:年龄越小,习得越自然,尤其是发音迁移现象:第一语言知识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学习方法:显性学习与隐性习得的结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论(又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版本)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因此拥有不同的世界观。这一观点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思想的模具,限制了思维的可能性。例如,某些语言缺乏表达特定时态或颜色区分的词汇,据此推测其使用者对时间或颜色的认知也不同。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版本)主张语言影响而非决定思维,语言差异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的倾向性差异。现代研究表明,语言确实影响某些认知过程,如空间方位理解(基于相对位置vs绝对方位的语言)、颜色分类(色彩词汇的丰富程度)和事件感知(语言如何编码动作和状态)。思维独立论思维独立论认为核心思维能力独立于语言,人类共享基本的认知能力,如因果推理、数量感知和空间理解等。支持者指出,非语言性思维(如视觉思维)的存在、婴儿的前语言认知能力以及不同语言使用者在基本认知任务上的相似表现,都表明思维不完全依赖于语言。第六部分:信息加工理论计算机类比信息加工理论将人类认知系统比作计算机,输入(感觉)、处理(思维)和输出(反应)构成基本流程。这一类比帮助我们理解认知过程的系统性和阶段性,尽管人脑与计算机在并行处理、自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多重记忆系统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多重记忆系统模型,包括感觉记忆(短暂保留原始感觉信息)、短时记忆(有限容量的工作空间)和长时记忆(持久的知识库)。信息在这些系统间流动,经过注意选择、编码处理和提取操作,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认知资源观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资源的有限性,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被视为关键的有限资源。任务越复杂或自动化程度越低,所需认知资源越多。资源分配影响信息处理深度和效率,这解释了为何多任务处理常导致表现下降。信息加工理论简介1定义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将人类认知过程视为一系列信息处理阶段。它模拟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关注信息如何被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应用。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的内部结构和机制,而非仅关注外部行为。2核心观点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可分解为多个处理阶段,各阶段具有特定功能;认知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分配;信息处理可以是序列的,也可以是并行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自动化和控制性处理两种方式;记忆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支持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储。3发展历程信息加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受到计算机科学和信息论的启发。早期代表人物包括Miller、Broadbent和Newell等。70-80年代理论迅速发展,形成多个分支模型。90年代后融合神经科学视角,发展为连接主义和认知神经科学等新方向。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1长时存储器容量无限,永久存储知识和经验2短时存储器有限容量,暂时保持当前处理的信息3感觉登记器瞬时存储,保留原始感觉信息感觉登记器(感觉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直接接收外界刺激并保持其原始形